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屹立着一组记述马鞍山战斗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1942年11月抗日军民在马鞍山抗击日寇的壮烈场景。
马鞍山,位于淄河上游,地势险要,四面悬崖峭壁,通往山顶的唯一道路是一条人工开凿的狭长的石阶小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鲁中通往渤海地区、胶东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我军和敌伪顽寇必争之地。1941年下半年,日寇为了控制淄河流域,派兵占据了马鞍山,并在马鞍山上和周围村庄修建了炮楼,设置了据点,封锁了鲁中到渤海地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往来通道。
1942年春末夏初,我军奇袭马鞍山,以少数兵力进驻马鞍山,并以此作为战略据点,控制了周边地区。
1942年秋,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残酷的“拉网合围”。马鞍山地区的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人合围暂时撤离,致使马鞍山成了暴露在敌人腹地的前哨阵地。但由于马鞍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仍是我军的小后方,一些重伤员、干部家属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有八路军鲁中军区副团长王凤麟,他因在莱芜茶叶口遭遇战中负伤,锯掉了右腿,在山上休养,并担负守山任务。除王凤麟外,还有鲁中区党委组织科长李成式、鲁中区行署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爆破英雄刘厥兰,有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的父亲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妻子孙玉兰、妹妹冯文秀及长女新年、次女芦桥、小女平洋共一家六口;加上原来的伤病员、家属等共计 40 余人。
当时的马鞍山上少粮缺水,弹药不足,战斗力十分薄弱,又加上敌人“扫荡”的情报频传,致使部分同志产生情绪波动。经过研究,王凤麟以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为教材,对战士和伤病员进行教育,使大家了解到目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抗战一定会胜利,从而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除此以外,王凤麟还向山上的同志们介绍了整个鲁中区反“扫荡”的形势,说明了马鞍山的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敌人夺取马鞍山的可能性,动员大家迅速做好备战工作,在山上准备好充足的粮和水,垒起胸墙,坚决守住这个山头,牵制敌人。他对大家说:“万一敌人来进攻,也没什么可怕的,我同大家一块儿战斗,同生死,共存亡,不当英雄,就做烈士!”他的话坚定有力,使同志们充满了守山的信心和勇气。
1942年11月,“扫荡”鲁中区的大队日本侵略军受到鲁中军民的英勇抗击,向西北折回,其中有一千多名日军和几百名汉奸窜至马鞍山地区。日军因为一直对马鞍山欲取不能,早就视为心腹大患。当时随日军“扫荡”的汉奸扬言山上驻有八路军重要领导人、兵工厂,屯有重要军事物资。日军头目信以为真,遂下了攻山的赌注。
11月9日,大批日伪军在飞机、大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向山上不停地进攻。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杆枪阻击敌人。王凤麟用一支带瞄准器的英国式阻击枪,隐蔽在墙后对敌人射击,弹弹必中,杀伤了不少敌人。他号召大家:“打!坚决地打!为了党的光荣,祖国的荣誉,我们要与阵地共存亡!我们要与敌人拼到底!”其他同志也跟着开了火,枪弹、手榴弹、石头一起射向敌人,敌人血肉横飞,死伤惨重。敌人在指挥官的驱赶下,又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冲锋……守在南天门的谭克平,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寇,将一块巨石顺着石阶小道掀砸下去,敌人脑浆四溅,鬼哭狼嚎。一天激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山坡上、石峰下横满了敌人的尸体。
战斗到黄昏,敌人停止了攻山,撤回了山下的驻地。入夜,王凤麟命令战士按预定的信号击鼓鸣钟,向远在各个山头的同志们报告:马鞍山还是我们的。此时,四县办事处的同志摸黑爬上了山,报告说山下村村驻满敌人,道路处处封锁,情况十分严重。大家打消了下山转移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守山的决心。王凤麟召集大家分析了战斗形势,重新调整了守山的力量,要大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加艰苦的战斗。
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为防止我军增援,用约三十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军、汉奸约三四千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在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又增加了大炮、重机枪;飞机也增加了架次。敌人不惜血本,向马鞍山狂轰滥炸。一时,山顶阵地上硝烟弥漫,碎石弹片乱飞,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摧毁,房屋坍塌起火。东峰顶上,很多同志在激战中光荣牺牲;王凤麟专拣鬼子军官和打头冲的敌人打,弹无虚发,但他头部也挂了彩。
南天门上战斗尤其激烈,大部分同志牺牲了。家属们表现得非常英勇,纷纷投入战斗。冯旭臣老人和几个家属赶来,用石头、板凳、铁锅把眼看就要冲上来的敌人砸了下去。冯文秀在猛烈的炮火下,唱歌喊话鼓励大家,她还在阵地上传递情报,救护伤员;冯旭臣冒着炮火搬石头、运弹药,以“宁可死在炮火之中,也不当俘虏”的誓言,鼓舞士气,后在搬石头时牺牲。
后山崖下,一小队日本兵穿着爬山鞋,架起云梯,偷偷向上爬,被刘厥兰等同志狠狠打了下去。日军非死即伤,再也不敢爬了。
中午时分,指挥“扫荡”我鲁中区的日军师团参谋长,在侵略兵的前呼后拥下,爬上山腰亲自督战,被王凤麟一枪击毙。敌酋丧命,敌人更加疯狂。这时,守南天门的我军战士已全部阵亡,刘厥兰等人从后山赶来继续顶住冲上来的敌人。
战斗到下午,山上的弹药、石头已经快用完了,人员伤亡也很严重,而敌人的进攻却愈加猖狂,飞机几乎是擦着山俯冲轰炸,轻重机枪的射击更是稠密,山上山下,山前山后,黑烟翻腾,石砾乱崩,山的面貌已经模糊不清,只能看到耀眼刺目的火光。狂轰滥炸之后,敌人张牙舞爪嚎叫着一次次涌上石阶小道,形势越来越严峻。关键时刻,王凤麟沉着指挥,鼓励大家节约使用石头,坚持到天黑。
临近黄昏时,敌人继续攻山。此时,山上人员伤亡严重,已经很难阻挡住敌人的进攻。王凤麟多处负伤,浑身血迹,仍然爬着阻击敌人,并同大家商量突围的办法。下山的路是不通了,周围又是悬崖峭壁,大家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做军衣的布匹连接成一条长带,一头拴在山上的松树上,另一头垂到崖下,人可以抓着布条下山。但是布条不够长,下垂的布条离地两丈多高。当时天色已黑,加之情况紧急,很多家属和孩子来不及多想就抓着布条下去了,结果崖高布短,下去的人大都坠崖牺牲了。
南天门终因寡不敌众失守了,但东西两峰峰顶上的同志们继续同敌人顽强战斗。王凤麟又中一弹,倒在血泊里,成了“血人”,见一群敌人向他扑来,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对着自己开了枪,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腿部已受重伤的冯文秀见此情景,毅然跳崖捐躯。刘厥兰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也从崖上跳下去,由于树枝的托挂而幸免于难。最后,敌人攻上了东、西两峰峰顶,峰顶的战士、干部和家属全部光荣牺牲,没有人屈服投降,也没有人做俘虏。敌人所得,也只是一座血染石红的空山峰。
在马鞍山战斗中,英雄们的流血牺牲,使敌人付出了巨大代价。日军被击毙官兵一百余人,伤残者不计其数。马鞍山保卫战气壮山河,威震敌胆,永远激励着山东人民在新的革命征程上奋勇前进!正如“马鞍山抗日烈士赞”中写的那样:“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势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拼头颅使敌伪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62万获赞 238.4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