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文章讨论了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安全型依恋。依恋类型决定了个人的亲密关系模式,安全型依恋的人情感成熟,内心充满安全感。通过情感支持、正面激励和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依恋模式,通过专业咨询改善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啊,可能是我们所有儿童心理学里面最重要的五个话题之一了,你可能要问究竟什么话题这么重要呢?
我先保留一点悬念,在处理恋爱与婚姻的咨询时,我经常遇到一些男女朋友,他们向我倾诉自己在与异性建立关系方面的困惑,即便能够建立起关系,也难以维持长久。还有人告诉我,他们的恋爱甜蜜期总是昙花一现,随之而来的是双方的相互折磨,直至感情消耗殆尽,最终不得不选择分手。这种现象并非仅限于未婚人士,已婚夫妇同样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
我们明白,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对其幸福感有着极大的影响,可能占据了幸福感的六成以上。如果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和谐美满,那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他的人生是幸福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亲密关系模式呢?
为了找到这个决定人类亲密感的钥匙呢,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Dr. Ainsworth开展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实验中,他将许多年龄在一到两岁之间的儿童置于一个特定空间内,并让这些儿童的母亲暂时离开。在某些实验房间中,安排了陌生人的存在。Ainsworth博士希望观察到当儿童的母亲离开时,他们会有何种反应。此外,他还想研究当母亲返回后,儿童的行为会如何变化。
【依恋类型的四种行为模式】
一、安全型依恋
第一类婴儿在母亲离开后会表现出哭泣和抗议的行为,显示出明显的不安。但是当母亲在半小时后返回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喜悦,并积极地寻求母亲的拥抱。
如果婴儿在被放回母亲怀抱后几乎立刻放松下来,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确定这类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将母亲视为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旦他们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到足够安心,他们便会展现出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的宝宝通常对探索充满热情,并且拥有旺盛的好奇心。
二、回避型依恋
我们来看第二类婴儿的行为模式,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似乎不表现出哭泣,给人一种漠不关心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不需要母亲的陪伴。当母亲返回时,尽管他们内心渴望母亲的关爱,却会表现出拒绝和生气,不愿接受母亲的拥抱。这类婴儿的依恋类型被称为回避型依恋。
具有回避型依恋的婴儿通常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可能非常需要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支持,但往往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些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他们非常不喜欢接受批评,对于任何形式的批评,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矛盾型依恋
第三类婴儿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他们在母亲即将离开之前就已经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在母亲真正离开之前就开始哭泣。
当母亲离开后,他们的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加剧,表现为哭泣和明显的烦躁不安。但是当母亲返回时,这些婴儿会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母亲的拥抱,会伸出双手寻求亲近;另一方面,当被抱起时,他们却会通过扭动身体来表达抗拒。
这种婴儿的特点是他们对母亲的分离感到极度焦虑,不愿意离开母亲的身边。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不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而且一旦哭泣,很难被安抚下来。我们称这种依恋类型为矛盾型依恋。
四、混乱型依恋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依恋模式,即混乱型依恋。
在这种类型中,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表现出一种无助和茫然的状态,似乎对于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而当母亲返回时,婴儿的反应是不可预测的:他们可能突然变得非常热情,主动寻求母亲的拥抱;也可能对母亲的到来毫无反应,甚至忽略母亲的存在。或者即使在母亲的怀抱中,他们的目光也很少与母亲接触。
混乱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时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性,这种依恋模式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一种,因为它反映了婴儿在情感调节和建立稳定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
【依恋类型与个人成长】
您可能会好奇,这些依恋类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有何影响。事实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未来的亲密关系模式。如果您有幸遇到一个从小就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那么您非常幸运。
这样的人通常认为人际关系是安全的,因此当您成为他的伴侣时,他将鼓励您保持真实的自我,无论您展现出何种面貌,他都会无条件地接受您。
我们常说,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当您需要亲密感时,对方却需要距离。当您需要空间时,对方却渴望亲近。如果找到的伴侣是安全型依恋的人,他们通常情感成熟,内心充满安全感,不会轻易感到威胁。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面对家庭暴力时会表现出坚定的底线,一旦遭受家暴,他们会果断离开施暴者。而那些长期遭受虐待的人,尽管内心痛苦,却往往难以离开对方,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导致了长期的不幸和痛苦。
一、安全型依恋:成熟的情感互动
当你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安全型依恋的伴侣不仅能够宽容你的怒气,甚至可能在你情绪激动时给予你一个拥抱。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拥有宽恕的能力,他们理解到,一个人在最不被看好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爱和支持的时刻。所以安全型依恋的人会努力疗愈和安慰他们的伴侣。
当伴侣感受到被疗愈和理解后,他们通常会以爱和感激来回应。这样的互动能够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二、回避型依恋:自我依赖与社交障碍
这类人的核心信念是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他们坚信只能依靠自己。尽管他们内心渴望亲密关系,但同时非常害怕受伤。所以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表现得相当冷漠,他们拥有一种表面的自尊,实际上却对人际关系不甚感兴趣,而对物质或活动的兴趣则更为浓厚。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沉迷于游戏、网络、酗酒等行为的人,很多都具有回避型依恋的特征。另外这类人倾向于否定他人,经常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比如会说“我能行,你不行”或“我有价值,你没有”。
当他们的自尊受到挑战或打击时,他们可能会寻求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如酗酒、吸毒或性滥交,这些都是他们可能采取的逃避行为。
三、矛盾型依恋:成年期的依恋挣扎
矛盾型依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种信念,即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从而产生一种不足感。这种感觉驱使他们急切地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可能会紧紧抓住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他们的生活常常充满紧张和不断的追求。当他们依赖某个人时,会表现得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不愿给予对方任何空间和自由。这种行为在恋爱关系中尤为明显,例如,如果对方不接电话,他们可能会连续拨打二十个、三十个电话,表现出极度渴望亲密感,但却未能理解给予对方适当空间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夫妻长期处于争吵之中,却又不选择离婚。这种频繁的争吵反而成为了他们调节夫妻关系的一种手段。当一方需要空间而另一方未能给予时,他们可能会通过争吵来表达不满,随后进入冷战状态。在冷战期间,需要空间的一方会感到轻松和自由,这成为了他们应对亲密关系中压力的一种方式。
四、混乱型依恋: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挑战
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和虐待,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亲密关系时缺乏必要的应对策略。他们可能在外表上显得冷漠疏离,但内心深处却极度渴望亲密和联系。
这种矛盾的心态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的行为:一方面,他们可能长期对他人保持距离,拒绝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另一方面,一旦与某人建立了关系,他们可能会极度依赖对方,紧紧抓住不放,就像八爪鱼一样。
在关系中,如果感受到被抛弃的威胁,混乱型依恋的人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回应,如威胁自sha或对对方发出暴力威胁。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悲剧:当恋爱关系中的一方想要结束关系时,另一方因无法接受而采取极端行为,宣称“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混乱型依恋的人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面临着重大挑战,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模式。
【如何培养安全型依恋】
依恋关系虽然不显眼,却是决定个人一生幸福的关键因素。您可能会问,如何在孩子幼年时期培养安全型依恋?好消息是,依恋类型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变的。即便孩子最初表现出不安全的依恋特征,通过恰当的培养,也能转变为安全型依恋。
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点:
一、情感支持:及时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孩子情绪波动时,父母应迅速给予安抚和鼓励。无论是哭泣、难过还是感到无助,父母都应在第一时间提供安慰和支持。在公共场合,有时我们会看到父母在孩子进食时进行打骂,这会让孩子的情绪极度崩溃。父母应避免在任何时候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
二、正面激励:持续鼓励与积极反馈
无论孩子的行为结果如何,父母都应从正面的角度进行激励和鼓励。如果孩子未能成功,父母应鼓励他们下次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取得了成就,父母应给予肯定的拥抱或亲吻。避免因为孩子的成就而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无论做得多好都会受到批评,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三、情绪管理:避免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
父母在处理孩子的行为时,应避免因自己的情绪波动而对孩子进行不公正的惩罚。很多时候,打骂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父母自身的愤怒情绪需要发泄。父母应该反思,孩子的行为可能是自己教育方式的结果,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可能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
依恋类型作为人类亲密关系的原始模板,其影响贯穿个体的一生。了解并认识自己的依恋类型,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通过提供稳定、响应性的照顾,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为其未来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自己通过反思和专业咨询,也有可能改善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
【独立性教育误区:依恋模式的深刻反思】
在讨论完培养孩子安全型依恋的三个关键点后,我们来探讨一个具体的问题。
一位母亲提出,她的孩子摔倒时,她从不扶他起来,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她解释说,这是她从一篇教育文章中了解到的建议,认为这样做可以教会孩子独立承担责任。
我想指出的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可能带来风险。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孩子很少去看望他,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他年轻时的教育方式有关。罗素曾坚持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当他的女儿想要搬动一块海边的漂亮石头时,他告诉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了孩子们情感上的崩溃,最终影响了他们与父亲的关系。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一定不要去看那些鸡汤文,任何一个做法,任何一个观点都要经过时间和实验的检验。
我们在讨论孩子的依恋关系时,也应反思我们成年人自己的依恋模式,如果您意识到自己可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并且这种模式对您的伴侣和孩子造成了困扰,那究竟应该怎样去改变呢?欢迎你关注下一期大人怎样改变自己的依恋模式。
举报/反馈

新知前沿

4367获赞 344粉丝
As the flowing stream under the bridge.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