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万亿GDP(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全部公布。其中,苏州以7.9%的增速领跑,佛山以1.1%的增速排名靠后。另外,作为省域经济的支柱,省会城市整体表现欠佳,11个省会城市中有9个增速落后于全省增速。
苏深领跑、郑州反超长沙
从26个万亿城市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总量排名来看,原有竞争格局总体得到保持。相比去年一季度,只有成都和苏州、郑州和长沙,以及2019~2021年三届晋升的8个城市排名有些变化。
成都在2023年和2020年一季度经济总量曾短暂领先过苏州,但是,最终成都难以撼动苏州的实力。今年一季度,苏州和成都GDP分别为5549亿和5518.2亿元,苏州反超不足为奇。而“三届升班马”本身差距较小,年度排名常会发生变动,季度排名变化更不具有指标意义。
相比而言,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对长沙的反超可能更具有指标意义和趋势线性特点,这是中部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话题,谁将成为“中部第二城”?
长沙和郑州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跨入GDP万亿城市俱乐部,两者相差1000亿元,排名中间曾经还间隔宁波、无锡、青岛等城市,不过此后几年,长沙位次被这几个城市超过,从2020年开始只领先郑州一位,GDP总量差距也在缩小。
长沙市统计局发布,今年1~3月,全市实现GDP为3512.2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50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33.46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09.25亿元,增长3.4%。
郑州市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全市实现GDP为3537.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1346.6亿元,同比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2173.4亿元,同比增长2.8%。
从这两组数据不难发现,第二产业的差距比较明显,郑州高出长沙100多亿元,增速也大幅领先。其中,工业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郑州和长沙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0%和5.8%。
郑州统计局数据显示,郑州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显著。规上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个百分点,贡献率93.4%。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4.8%、19.1%、16.9%。
什么力量在推动郑州工业的高增长
郑州工业高增长背后,又有比亚迪的身影。比亚迪在郑州规划建设的超级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比亚迪汽车制造基地之一,也让郑州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成为继“富士康”之后郑州新的发动机。去年一期已经投产,后期还有二期和三期项目,这对郑州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再从增速上来看,26个城市中苏州以7.9%的增速位居26个城市之首,南通和泉州以7.2%继之,无锡则以6.8%排名第三。不过,苏州和泉州去年一季度分别增长1.9%和-1.8%,存在低基数效应,而且泉州一季度总量增加67.18亿元,名义增速仅为2.6%。
因此,如果同时考虑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那么,苏州和深圳无疑是万亿城市的领跑者。深圳去年一季度增长6.5%,位居万亿城市增速第二,今年一季度仍增长6.4%,增速位居第四。苏州和深圳增量分别是362.36亿和542.79亿元,名义增速均约7%。
制造业基础厚实是苏州和深圳一季度经济实现相对高增长的主要因素。
其中,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苏州制造业得到回升。今年一季度苏州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0485.6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3月当月产值3998.1亿元,增长4.1%,连续6个月保持稳健增长走势。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深圳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提高7.0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3.1%。主要行业大类中,规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7%。
省会城市整体增速落后
相比往年,今年一季度万亿城市俱乐部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26个城市中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分化表现。
26个万亿城市中有4个直辖市、11个省会城市和11个非省会城市。今年一季度,26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增速持平或者高于全国5.3%的增速,低于全国增速的11个城市中有7个是省会城市。
作为省域经济的顶梁柱,省会城市往往对全省经济具有关键影响。因此,如果从省域经济来观察,26个城市中剔除4个直辖市后的22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增速低于全省增速;仅有福州和郑州两个省会跑赢全省,其余9个省会城市均跑输全省,有的城市甚至差距很大。
其中,武汉、济南、杭州、成都、合肥、南京、长沙、广州和西安一季度分别增长了5.6%、5.3%、5.1%、5%、4.6%、3.8%、3.8%、3.6%和2.7%,其所在的湖北、山东、浙江、四川、安徽、江苏、湖南、广东和陕西一季度分别增长6.1%、6%、6.1%、6.1%、5.2%、6.2%、4.8%、4.4%和4.2%。
省会城市在省域经济中占比较大,尤其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占比超过30%,是全省经济的火车头,往往省会城市的增速大约与全省相当甚至更高,但是今年一季度,省会城市与省域增速差距拉大。其中,南京落后江苏2.4个百分点,西安落后陕西1.5个百分点,成都落后四川1.1个百分点。
从这些省会城市的数据来看,支柱产业出现问题是省会城市共同的遭遇。其中,作为南京四大支柱产业的石化和钢铁面临压力;成都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在一季度下降6%;这几年引领西安实现高增长的汽车制造业在今年一季度没有延续高增长,总产值反而下降3.4%。
在过往十多年里,中西部省会城市往往是通过大举吸引产业转移形成的增量带动增长,而这些产业多集中于某一两个产业或者某几个大型企业,当行业遇到调整和变化,或者未能在产业变革中发展新的产业,形成动力替代,那么,这些城市增长就受到影响,拖累整个省域经济。
四川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组副组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丁任重向第一财经分析,成都的制造业还是比较薄弱,在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都有所欠缺;另外,成都缺乏大型投资项目或者是大型投资项目还没有投产。
不过,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省会城市表现不佳的同时,省域内的其他经济大市或者省域副中心的表现亮眼,成为省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量。
其中,沿海省份本身多为双中心格局,与广州和南京相对比,深圳和苏州增强了省域内经济的带动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崛起,成为这些省份经济新的推动力量。
比如,四川省域副中心绵阳和宜宾一季度分别增长了8.3%和8.2%,名义增速分别为10%和9.2%,两个城市GDP增量增加157亿元,而成都一季度新增251.38亿元,三个城市合计占四川一季度增加767.9亿元的53.2%。
不过,丁任重也表示,经济发展是波动的,尤其是季度GDP等短期数据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当大型投资项目在后期投产,就会带来GDP的大幅增长,相反,没有大型项目的投入,此前的高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因此,需要从较长时间段的数据来观察区域经济。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举报/反馈

第一财经

1440万获赞 211.7万粉丝
第一财经 专业创造价值
第一财经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