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个案法、相关法和实验法是心理健康研究最常采用的三种取径,它们体现了建立心理健康各变量间合乎规律的关系的不同途径。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坚持实证主义方法论,前者通过心理测验验证相关假设来得出相关规律,后者通过心理实验验证因果假设来得出因果规律,从而实现对心理健康指标的预测和控制。个案研究更多基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倾听,但通常的个案研究并没有真正从当事人角度认识和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及意义建构,仍然是基于假设和建构的实证主义。事实上,心理健康研究长期遵循自然科学的决定论模式,认为心理健康具有同生理或物理现象类似的特征,主张通过客观验证预先假设,在部分或因素水平上数量化地说明和分析实际作为整体的异常心理现象,力求精确说明心理健康的普遍规律和发生机制。实证主义提高了心理健康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甚至代表了心理健康研究的科学理想,近些年丰富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这一点。但是,“这种实体观和决定论,容易导致还原论,即认为心理健康仅仅是生物等层面的问题,由此忽视了心理本身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主体性的人所具有的一种生活化状态。当谈及心理生活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不由自主地将心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心理寓于并源于生活,生活构成了孕育心理内容和意义的原初场所。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和程度,尽管可能有其基因遗传基础或神经生理机制,但多数情况下更依赖于所置身其中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心理健康状态和质量的主要源泉,包含着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包含着家庭、学校及更大更深层次的生活空间。心理健康是生活化了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心理健康,是充满主观体验内容的心理健康,是整体、复杂和动态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化本质,决定了心理健康研究不能仅依赖或者首先依赖对心理健康表征和指标的一般观察、测量分析或实验说明,而更应该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从个体或群体的源始生活世界出发,揭示更加本真、更加丰富和更加细腻的心理生活内容、意义及特征。
描述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产生的一门彰显人文科学精神的心理学形态,致力于通过现象学的经验描述或解释学的意义理解的方法如实呈现人的心理生活的全貌。布伦塔诺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之初必须首先进行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它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斯特恩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描述心理学尽可能真实地获取完整心理经验的具体意义资料,第二步才是通过说明心理学对所获取的复杂意义资料进行分析和说明,使具体的意义资料隶属于抽象的规律。对于心理健康研究而言,相关分析和因果说明也必须建立在获取完整丰富的真实心理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描述心理学最早力主的现象学的经验描述和解释学的意义理解,赋予心理健康研究以人文科学视角的方法论意义。它们在研究心理健康特别是异常心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演变,已由较为朴素的方法学理念发展成为可操作的研究程序。
现象学的经验描述在描述心理学中主要体现为对心理生活进行不依赖因果假设、理论建构和元素分析的内部知觉,是一种直接的“观察”或“发现”。胡塞尔进一步发展创立了现象学哲学及其方法论体系,认为现象学方法就是研究者如何摆脱一切预先假设而凭直觉或直观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他认为现象学研究包括五个步骤:一是搁置历史的观点和否认传统的知识;二是把独立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或现实的东西存放起来不予考察,以摆脱一切预先假设;三是以经验为出发点并对其持保留态度(感性的还原);四是把变幻无常的经验还原为变中不变的观念即本质(本质的还原);五是对自我意识进行彻底清洗以还原为一种纯粹的意识(先验的还原)。把握现象学经验描述或现象学方法的关键是,排除或悬置各种成见而对显现的现象作直观以体验其内在本质结构,即“回到实事本身”。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进行现象学描述,就是给历史的观点和预存的偏见“加括号”,从生活世界出发对当事人的主观经验和真实感受进行无前提、无修饰的整体论视角的经验描述,直观审视和把握心理健康现象的本质,而非把心理健康现象简化成少数几个可供辨认的变量并对其中某些加以控制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现象学视角包括专注于生活世界,对主体的经验保持开放性,把精确描述放首位,试图给预前知识加括号,以及寻求描述中不变的本质性意义。”依据现象学心理学家乔治夫妇的描述现象学研究步骤,心理健康的现象学描述研究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是获得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现象的具体资料,二是对心理健康现象的具体资料采取现象学态度,三是阅读全部资料以获得整体印象,四是重新阅读资料并确定可充分体现整体不同方面或维度的意义单元,五是确定并明确每个意义单元的心理意义,六是清晰表达该现象经验的一般结构。现象学描述这种无预设地追寻本质的方法论立场,能较好地弥补和完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不足,推动心理健康研究向“人文”“人性”和“生活”转向,开放性地全纳和切身性地体会心理异常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当下的真实体验,从生活世界出发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的意义,进而揭示心理异常的本质和机制。
解释学的意义理解在描述心理学中既体现为对自我心理生命或心理生活的直接的意义理解,也体现为对他人心理生命或心理生活显性表达的间接的意义理解。意义理解是以体验为基础、以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现象学的经验描述要求研究者采取现象学态度悬置先在知识和成见,而解释学的意义理解并不主张“加括号”,而是利用先在知识和成见推进更加深入和丰富的理解。然而,在描述心理学中,解释学的意义理解实质上并没有突破现象学的方法论框架,虽然承认研究者的观念和判断会介入研究过程,但真正所求仍然是“回到实事本身”,获取心理生命或心理生活的本真意义的知识,而非命题式的建构性知识。事实上,描述心理学中的现象学描述与解释学理解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在呈示心理经验本真样态的同时阐明其意义。
对于心理健康研究而言,解释学的意义理解就是要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共情式地解读其语言、行为和表情等心理生活的外在表现,间接地理解这些表现背后所自觉不自觉地欲表达的真实意向和情感。依据狄尔泰的观点,“要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能直接从当下体验入手,而只能以某种间接的方式展开,这种间接的方式不是外在植入的,而是生命本身之本性”。例如,对于心理严重异常的人,我们只有通过对他们怪诞的语言、行为和表情等进行解释,才能理解这些语言和行为背后所欲表达的真实心理意义。这种对心理生活外在表现背后真实“故事”的考察,必然会牵涉到研究者本人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对事物的已有经验及其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品质。解释学的意义理解后来衍生出一种可操作的研究范式,即乔纳森·史密斯提出的解释现象学分析,“通过对文本和转录稿的解释性接触过程,阐明包含在……陈述中的意义”。解释现象学分析对心理健康研究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意义。
按照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程序,心理健康研究首先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获取研究资料。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倾听被研究者谈论其特殊的生活经验或经历,并站在他们的角度适时提出开放性和非诱导性的研究问题来控制访谈方向,同时给予一定自由。接下来就是对半结构式访谈的转录稿进行分析:一是反复阅读文本,二是找出并标定可以表示文本每部分特征的主题,三是将结构引入分析中,四是制作结构化主题的一览表。在为每个被研究者制作一览表后,研究者将这些一览表整合成一张包容性的高级主题列表。但构建了高级主题列表并不意味着解释现象学分析宣告结束,研究者还要利用自己的理论建构和构想对所确定的主题进行更加明确的解释。源自描述心理学的解释现象学分析,致力于从被研究者角度看待和理解心理健康的表征,揭示被研究者的真实心理经验并阐明其意义,为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种异于实证主义的可供选择的取径。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教授、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王申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8日第28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