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山脊多沿晋冀豫三省边界延展,是三省的天然界山,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大地理区的分界线。太行山是亚洲东部山脉形态的典型代表,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漫长的演化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美学与科研价值。

在地质构造上,太行山为复背斜褶皱构造阶状断裂隆起,山脉两翼不对称。东翼以大断层急剧下降到华北平原,悬崖绝壁到处可见,西翼坡度较缓,多为中山、低山、丘陵。太行山背斜的东部为断层,短而陡,山势陡峻,土层较薄,多为岩石裸露地和悬崖峭壁;西部为高原面,长而缓,到处沉积有不同深度的黄土,不少地方形成黄土丘陵地貌。

在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和流经地区,在东麓形成多个冲积扇,这是因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拓宽,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发生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而在太行山东麓形成“古都长廊”,这与地形也有关联。太行山冬季阻挡冬季风,夏季抬升夏季风,太行山东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太行山东麓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因而有利于形成“古都长廊”。

因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高差很大。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太行山区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统计发现太行山山麓焚风多发在冬春季节。当然,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多发季节还是东坡的冬季。因为东坡落差更大且坡度更陡,冬季风从西北风向吹来,在东侧下沉增温明显。而且东麓焚风效应在一日内较强的时段为夜间,因为此时焚风与山风叠加,风向一致,效果更明显。春季发生焚风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会使得气温升高,小麦返青提前,而且蒸发增强,加剧干旱。

从气候上来讲,太行山区东南部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气温高,降水量大,所以太行山南部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但因西北侧又受到西北冷干气流的影响,大陆性气候明显,所以北部地区气候偏凉,降水量少,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太行山区每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多暴雨,因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看,太行山脉对华北平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山地阻挡了东季风,使华北平原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增加夏季降水;在东坡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山地西侧是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可以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减轻风、旱、涝等灾害。

太行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得益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多样的生物栖息地等。太行山脉拥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形高低起伏,位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形成了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为不同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地形起伏大,导致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地域辽阔,生存空间广泛,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加之,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干扰少,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举报/反馈

地理陪你行

8896获赞 1027粉丝
传播地理知识,分享教育理念
教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