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发现,有许多难治的慢性病,不仅是纯粹身体上的原因,有很多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导致的。比如失眠障碍、产后抑郁、癌症、甲状腺亢进等,这些被称为心身疾病。在中国,死于心身疾病的人占70%。现代的医学模式从纯粹的研究生理,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心身医学模式。我们的身体承受着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因此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共同研究疾病和健康。
心身医学的历史
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教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标志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纯粹生理模式正式转变为心身医学模式。从心身医学模式看,许许多多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慢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导致的。单靠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差,而且停药容易发弹。
在1977年之前,心身医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源于德国,兴于美国。
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Johann Heinroth 提成“心-身”概念,描述了躯体的整体性和心身的不可分割性。
1844年,Jzcobi 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1872年,Tuke 撰写了《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
1930年,Krehl更是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他的学生Weizaecker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tscherlich 在前西德成立了第一个心身医学诊所。
1939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邓巴创办《心身医学》杂志。
1944年,美国心身医学学会成立。
1954年德国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了心身医学科和心身医学医师,从业者是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内科医生。
现在,心身医学是一个成熟的学术分支。国际心身医学组织有6个,美国国内的心身医学学术组织有9个。
而在更早之前,中医虽然没有“心身医学的名称”,就有了“情志治病”的内涵。中国的中医可以称之为心身医学的一个发源。但可惜的是,中医是笼统的看到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没有用现代化的、科学化、逻辑化的思路精确的研究。
现代的心身医学是基于医学、心理学、社会文化领域、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精神分析学说、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神经内分泌学家、心理学家等在各自领域的众多成果使心身医学的理论框架更加完善。
心身医学如何看待人的疾病?
心身医学主张不是单纯从生理角度看待疾病。它认为,人的疾病有三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生病不一定是生理问题,还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1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
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或观念,如果不被允许被压抑,会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在心理、行为或躯体中以异常状态出现。潜意识是心身疾病的根源。
人格因素
人格代表了人的稳定的反应模式,人格与特定的疾病有关。 西方有许多疾病与人格的研究。比如,Cottier1987年总结出敌意、A型人格特症、神经质、焦虑、抑郁与缺乏应付能力与高血压有关。
情绪因素
研究表明了情绪在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极度恐惧导致动物死亡;压抑和抑郁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见的情绪问题。
2生理学因素
神经生理
在心理或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的身体为了应付变化,会调动身体功能反应,比如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强,内脏条件反射等,导致功能紊乱或疾病。
内分泌学 在压力(应激)下,人处于出乎意外的紧张和危险情境中,人的机体反应会处于防御和应对危险的状态,影响了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当人在飞行跳伞、作战、预期手术、参加考试等压力情境下,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被激活。
免疫学
短暂、不强烈的应激压力不影响免疫功能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但高强度压力或长期压力是免疫功能下降。1977对澳大利亚某些火车失事遇难者的配偶研究显示,在丧偶第五周,淋巴系统功能只有对照组的1/10。
3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人际关系、重大的生活时间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导致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心身疾病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定义了心身疾病的概念: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高频率的感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长期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癌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症、偏头痛、红斑狼疮、部分紫癜、失眠等。
国外调查发现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在10%-60%。美国50%的就医者的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国内综合医院门诊的心身疾病占25%-35%。我国目前死于心身疾病者占70%,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数据来源大学本科《心身医学》教材)
心身医学传播慢的原因
心身医学学科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国内还没普及。
因为心理与文化有关,中国文化与西方有很大不同,牙科眼科、芯片汽车,都可以照搬西方技术,但心理学无法照搬西方。所以这种学科的治疗方法上需要本土发展,进展缓慢。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理的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研究一个人的疾病,不仅是研究他的躯体本身,而且还有他的心理、他遭遇的社会环境经历。本土的心身医学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需要很长时间的普及观念以及本土对中国人心理的研究、技术的研究。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的心身疾病占25%-35%。死于心身疾病的人占70%。心身医学的研究已经非常迫切且必要。
感谢您转发 社会因您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