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节选,源自攻关学习网,每年进行更新,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举例说明发展研究中的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北京大学2018年研]
答:(1)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是指在横断设计中,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个人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2)例如,“90后”与“70后”相比,思想更加开放。此现象除了与个人发展有关,还与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有关。“70后”生活在“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而“90后”生活在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这就使得90后相比70后,更愿意接触新事物,思想更开放。
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1)发展是跨越终生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个体适应自己所选择的情景的能力在变化,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征和价值,不存在哪一个时期更重要或不重要的问题。
(2)发展既包含了得,也包含了失。发展是朝向多个方向的,人们会通过学习来管理得失或对此进行补偿,以求尽可能多的得,尽可能少的失。
(3)生物学和文化的相对影响在生命全程中会变化。生物学的影响会在一个人变老时减弱,但是文化的支持则可能对此有所补偿。
(4)发展包含了资源的不断再分配。个体会选择用他所拥有的一切做各种各样的“投资”。这些资源可能有助于成长、维持或恢复、应对无法维持和恢复时的丧失。在这三种技能上的资源分配,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因为可用资源的总量是在减少的。
(5)发展是可修正的。发展的可塑性贯穿人一生,但发展的限度和可塑性程度都有不同。
(6)发展受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在多重背景中进行的。
儿童心理学发展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趋势。[苏州大学2016年研]
答: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又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全程率先做了研究。
(3)一般认为,美国在1957年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简述视觉悬崖实验,并分析其自变量和因变量。[北京大学2013年研]
答:(1)视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进行的一项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崖装置由一张1.2米高的桌子和一块置于顶部的、透明的厚玻璃组成。桌子的一半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作为浅滩。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作为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2)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婴儿拒绝爬过深渊,但都能爬过浅滩。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深度,有两个水平:浅滩和深渊。因变量是婴儿的行为,即爬过浅滩或者深渊。
心理社会性发展[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心理社会性发展是埃里克森按渐成说的原理提出的一生中的人格发展理论。共分8个阶段:①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②儿童早期(2~4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③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对停滞的冲突;⑧成年晚期(50岁以上):完善与厌倦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横断设计[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研;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横断研究又称为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①横断研究的优点有:a.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c.经济且费时短。②横断研究的缺点有: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同辈效应相混淆;b.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研究者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发展关键期[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发展关键期是指某一特定经验必须在个体发展的特定时间获得,某种反应必须在这个特定时间发生,否则发展就会产生持久性问题,这种反应就很难获得。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①鸟类的印刻。②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③人类语言的习得。④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
去习惯化[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去习惯化是指已经对某一刺激形成习惯化的婴儿,当呈现另一新的刺激物给他时,又会引起他的注意的现象。运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可以测量婴儿的图形知觉、深度知觉、颜色知觉等感知能力,还能测量婴儿的注意及记忆能力。习惯化、去习惯化程序包含两个阶段:①习惯化阶段:婴儿握住物体;当婴儿放开物体代表该次尝试结束;重复这一过程若干次。在这些尝试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婴儿抓握时间在减少。②去习惯化阶段:当经过两次以上尝试,证实婴儿已习惯于一个物体后,将一个新物体放在其手上,观察到其新异反应或抓握时间增加。
......
>>>本文为资料精选>>>完整版及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