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战军
施战军说,自己来过厦门很多次,但还是头一回来鼓浪屿,不过,“在梦里来过多次了。”而自己与鼓浪屿最大的因缘,就是诗人舒婷在这儿。“有她在,鼓浪屿就是一个有着诗歌的地方。”
而这一次,施战军终于来了。当他在鼓浪屿谈诗,会谈些什么?近日,记者对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进行了专访。
诗歌是一只在心里放着“食野之苹”的小鹿
关于诗,施战军说,若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喜欢诗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说,每个人内心都有诗意,都需要表达,而诗歌就是这么一种精粹的语言表达方式,把内心的想象和图景变成美丽的句子。
前几日,施战军在鼓浪屿参加了沙龙活动,与诗界学者们一起畅谈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诗意表达。其中,他提到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诗歌的“野”。“野”诞生于《诗经》里的“食野之苹”。“野”是生生不息的源泉,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他打趣道,“胡适亮相时很酷,依然会写‘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徐志摩再洋气再帅,还是写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施战军说,这就是诗歌,诗歌是一只永远都需要在心里放着“食野之苹”的小鹿。
诗意的施战军,也走进直播间卖起《人民文学》。在施战军看来,直播与文学艺术并不冲突,“我们正在开拓渠道,让文学找到喜欢它的读者,直播正是一个更贴近读者的通道。”
鼓浪屿是一个洞悉人们美好向往的窗口
施战军说,在他心里,鼓浪屿就是音乐之岛、艺术之岛、诗歌之岛,让人充满向往。因此,这一次来参加鼓浪屿诗歌节,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是一段重要的经历。
他认为,如今鼓浪屿诗歌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代表着厦门、代表着福建,展现着文艺方面的先锋作用。“它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推广起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厦门而言,借力鼓浪屿这个充满自然生态的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非常重要。”
从更广的层面来说,施战军认为,鼓浪屿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地方,它面朝大海,就像一个洞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窗口,颇具象征意义,“就像此时,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集聚在这里,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如今,我们正在以诗意的形式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对于诗歌节的未来,施战军充满期待,“鼓浪屿本就是一座诗歌之岛,我们通过诗歌节让它展现更丰富的色彩、更迷人的声音,我相信诗歌节会办得越来越好。”
(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无痕 图/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铭鸿)
举报/反馈

厦门日报

115万获赞 6.8万粉丝
《厦门日报》官方百家号
厦门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