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90年前,梁思成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后,在写给林徽因的信如此描述他的感慨。倘若梁先生的遗憾发生在现在,AI技术就可以帮助他弥补。4月26日,“新IT,新文遗:应县木塔数字新篇启幕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x 联想集团 AI赋能智慧木塔成果发布会”在应县木塔景区举办。
▲每到春天,无数雨燕总会围绕的木塔
木塔无言,雨燕啁啾。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应县木塔凭借独特的设计、结构与施工,屹立近千年而不倒,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景区讲解员向游客介绍:“全塔共用斗拱54种,也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但由于受地震、风雨、战乱等因素带来的损伤逐渐累积,目前游客已无法登塔参观,只能在外观和塔一层浅浅一睹木塔的风采。对此,去年2月,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同开启“新IT,新文遗: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项目,以AI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上,联想集团携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开发、捐赠给应县木塔景区使用的 “智慧应县木塔”方案首度亮相。作为“新IT,新文遗: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项目的重要技术成果,“智慧应县木塔”应用的开发历时一年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基于联想集团的空间计算AIGC组合技术研发构建,技术成果与应县本地共享,为促进当地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发展提供长期支持,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手段。
在开发过程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研究优势,开展木塔内部木质结构的建模工作,并通过结构参数研究打造木塔参数数据库,同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木塔的展示和科普内容,创作虚拟体验的脚本。联想集团以空间计算AIGC组合技术,即结合人工智能(AI)、神经辐射场(NeRF)技术以及扩展现实(XR)技术,为应县木塔构建数字世界中“木塔孪生体”,为还原木塔完整构造与细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游客争相与千年木塔合影
活动现场,游客在带上VR设备后瞬间便可置身于塔中,在梁思成、老僧等NPC(非玩家角色)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塔中佛像文物的纹理与色彩,虚实结合地切身感受木塔在900多年间所经受的地震与撞击,最终站在塔的最高层,远眺整座应县城。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介绍,该项目累计运用基础素材超过1500万面片,完成近6万行unity编程,渲染模型达4.2G。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1至5层5大探索场景,涵盖“对话梁思成”“捡拾AR道具”等7大交互设计,以及佛像藏经、礼佛盛景等11处大型动画特效。
已有968岁的应县木塔还能屹立多久?一直以来都是文保界面临的挑战。除模拟登塔外, “智慧应县木塔”方案还积极探索如何让AI迎战创新保护这一难题。尽快扎实做好木塔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为木塔留存数字化档案成为重要一步。对此,“智慧应县木塔”项目为木塔建立起了可视化数字资讯档案,为日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框架支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分享了他第一次见到木塔时的场景:“在一片旷野中,一座高耸的木塔仿佛耸立在天与地之间,守护着应县这座古城。走近看,它拥有如此复杂的木结构,令人赞叹。”刘畅希望运用新技术的意义不光是记录和理解这座古建筑,更是未来探索更多保护木塔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发言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用促保”成为关注焦点,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作为文物大省,山西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启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目前已对云冈石窟、佛光寺、永乐宫等14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家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实施了数字化保护。
“本次活动的举办是对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利用数字化手段讲好木塔故事的新起点。”应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晋军表示。近年来,应县全面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严格履行属地责任,木塔保护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发布会上,《见塔》应县木塔数字展厅也宣布即将启幕。《见塔》展厅以数字媒体和光影艺术为表现手法,沉浸式还原应县木塔的人文历史、建筑工艺、保护传承,用塔和人演绎一座有生命的塔和一场穿越千年的时光对话。公众在趣味性互动中了解木塔、走近木塔,以交互体验的形式满足求知欲与好奇心,实现共同民族文化记忆传承。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