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法新社称,预计双方将讨论台海局势、俄乌冲突、贸易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对话很可能不会轻松进行。自24日抵达上海后,布林肯不止一次强调与中方“面对面外交”“直接接触”的重要性,称美中应该“负责任地”管控分歧。然而,分歧出现并扩大的主要责任在于美方。有外媒注意到,尽管两国互动频繁,但美国仍在继续对中国采取“遏制”行动,其近期发出的“混乱信息”也为布林肯访华增添了复杂因素。美国没有打算改变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中国把美国改变对华认知视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中美之间需要平等的对话,美国有责任理解中国的崛起,改变与中国互动的方式,美国不应好为人师,也应该成为好的倾听者。”美国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丹尼斯·西蒙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
“期待富有成效的会谈”
法新社25日称,布林肯当天下午抵达北京后,与一些中国学者进行了一场闭门交流。26日,他将与王毅举行会谈。美国《时代》周刊称,布林肯将试图阻止中国为俄罗斯提供支持,并谈及南海问题。然而,他不太可能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
布林肯在一则拍摄于上海的视频中称,自己此行将处理与中国有“真正分歧”的领域,“我期待在上海和北京举行富有成效的会谈”。法新社说,25日,他在访问上海时说,美中应该“负责任地”管控分歧,这是对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应尽的责任。当天,布林肯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面时说,美国总统拜登正致力于在美中之间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对话。布林肯认为,强调“直接接触、相互对话、提出真实存在的分歧并寻求解决它们”的“价值和必要性”十分重要。
陈吉宁在会面中表示,在两国元首战略指引下,当前中美关系出现企稳态势,这是中美双方推动下一步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础。上海将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继续为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作出地方的积极贡献。
法新社称,布林肯是14年来首位到访上海的美国国务卿。他25日启程飞往北京前还会见了美国的商界代表。据路透社25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称,布林肯在上海期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和非市场经济行为”提出关切,认为美国企业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了一个原则性回应。他表示,中方一贯按照市场原则开展经贸合作,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履行世贸组织规则。“我们希望美方也切实尊重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同中方相向而行,为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美关系在多方面“经受考验”
路透社说,中美近来的高层接触以及通过贸易、军事等各领域的工作组展开交流缓和了两国之间的公开矛盾。布林肯访华正值中美关系处于更加稳定的基础上,但仍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本周举办了一场论坛。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说,与会的美国学者接受采访时称,中美之间现阶段最大的风险是南海问题,而并非台湾问题,从长远来看是科技之争。
在美媒看来,在布林肯还未抵达北京时,他此访所面临的挑战就已经显现出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价值950亿美元的一揽子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用于“帮助印太地区盟友以及应对中国”的80亿美元援助资金。《纽约时报》25日称,美国大选季所带来的复杂性也正缓缓逼近,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在试图展现强硬的对华态度。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华盛顿把北京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地缘政治挑战仍未改变,因此美国才会一边打压防范中国,一边希望中国在一系列美方关心的问题上合作甚至“让步”。
《联合早报》25日称,外界普遍认为,布林肯此行以增进沟通为主,在具体议题上恐怕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眼下中美关系看似趋稳,实际上暗流涌动,双边关系在科技、经贸等多方面都在经受考验。中美之间的互动并未缓解美国在所谓产能过剩、人权等问题上的施压。该媒体另一篇文章称,美国没有打算改变对中国的战略定位,而是想就具体问题同中国一个个谈,中国则把美国改变对华认知视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文章说,中美这些年相处下来,无论是两国本身还是外部观察人士,都对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再熟悉不过了。
美国彭博社称,对于北京而言,无论看向哪里,它都能看到华盛顿试图限制自己的举动。比如,美国和菲律宾本周开始了号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肩并肩”联合军演。
也有外媒注意到,尽管美方一再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其对中企的各类制裁并未松懈。《纽约时报》25日称,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在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估算,2022年,美国对华出口支撑了逾9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2023年美国对华出口规模出现下滑。“我们有必要提醒美国议员以及那些身居要职者,美国每个州和国会选区都与中国保持着经贸联系,若要改变美中贸易政策,应该非常谨慎地予以考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说。
“我始终认为所谓‘脱钩断链’的说法是错误的。”美国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西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中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与其制裁中国公司、试图对中国“卡脖子”,不如展开对话更有成效。在他看来,在当今世界,单打独斗已不合时宜。大多数的科技创新都是通过跨国合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得以实现,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均需要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开放的沟通渠道本身就具有价值”
有美媒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美中关系中的分歧肯定会在布林肯访华期间浮现出来,但美国官员的一系列访问在战略上起到了缓和关系的作用。“中国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关切。”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葛来仪说,一次访问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但开放的沟通渠道本身就具有价值”。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在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加的情况下,美方已经没有办法再顾及亚太地区的潜在摩擦与冲突了,这将更加耗费美国的精力和资源。因此,拜登政府正寻求通过高官互访常态化、例行化,维持中美间的沟通渠道,以减少误判并避免竞争失控导致摩擦。美媒援引国际危机组织美中研究与宣导高级顾问阿里·韦恩的话称,两国在高层外交方面的持续投入能使得双方在外交、技术和军事上“继续增强的竞争”更具可预测性、可控性。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准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陈青青 邢晓婧 钱佳音 任重 柳玉鹏】
举报/反馈

环球时报

1.7亿获赞 864.4万粉丝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