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五一档”还未鸣锣开打,就已有两部影片宣布撤档,择日再映。

4月23日下午,原定将于4月30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小倩》,忽然通过官方账号宣布撤档,择日再与观众见面。而在大约半个月前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优秀影片推介会上,原定档4月30日的好莱坞影片《特技狂人》宣布在中国内地推迟至5月17日上映。

但即使有两部影片退出角逐,目前在“五一档”的新片数量依然高达9部,仅次于去年同期,竞争仍很激烈。

在时下的电影行业,档期依赖被业内广泛诟病。一方面是在平日里,影院中能吸引观众的优质影片较少;另一方面,热门档期的竞争往往有明显的头部效应,大量优质影片扎堆,最终能突出重围、获得盈利的不过半数。基于此,行业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缺陷被进一步扩大,电影投资的风险也有加剧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已有不少影片选择“以退为进”,避开竞争异常激烈的热门档期,例如在今年春节档,就有一半的影片撤档。

“撤档是一种市场商业行为。热门档期的大部分影片都有相当的体量,竞争有些‘内卷’,如果不扎堆,换个档期,就会有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有点‘田忌赛马’的意思。”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从过往案例看,撤档虽然不是新鲜事,但择日上映后还能取得成功的却依然寥寥无几。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电影是一个线下流量的生意,而只有在热门档期,电影院才会有足够的流量。”

“以退为进”能否突围

在今年的清明节假期还未结束之时,五一档就已经涌入了约10部影片。这也意味着,届时留给“非头部”新片的票房空间也越来越小,《小倩》的突然撤档,或许也是对市场多番分析后的果断选择。

从此前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来看,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动画电影类别。猫眼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张彤表示,《哈尔的移动城堡》作为宫崎骏的经典作品,观众基础最好、认知度最高,受众面向全年龄,也是目前领跑五一档猫眼想看的影片;另一部日本动画电影《间谍过家家》是近一年在全球范围内都颇有人气的动漫IP,相对比较粉丝向,是目前五一档人群受众画像最年轻的影片;《猪猪侠》是亲子动画赛道的老品牌,2021和2023年的两部电影版也都是选在五一档期,分别获得了7932万元和5370万元票房,票房体量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面向的还是少儿观众。

对于已经撤档的《小倩》,张彤坦言,《小倩》的热度并不高。从预售情况看,《小倩》的预售票房只有几十万元,作为对比,预售排名第一的《维和防暴队》在4月23日的预售票房就已超过了1000万元。

“预售和映前热度并非意味着票房一定不好,但对院线、影院在前几日的排片决策有重要的参考,而前几日的排片和票房对于接下来的走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此前市场上也有《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封神第一部》这种逆袭的案例,但一方面这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这基本都发生在档期体量更大的春节档、暑期档。”金妍说,“因此,让《小倩》撤档或许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在一位影院管理公司的人士看来,影片撤档对于宣发团队来说,撤档后再上映,又增加了一次宣发成本。而且,再次上映时,如果不选择另一个热门档期,票房大多并不理想。

2017年,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在10月5日国庆档上映,三天后,片方宣布撤档,总票房882万元,之后影片没有再上映。2018年暑期档,由吴磊、梁家辉、刘嘉玲主演的电影《阿修罗》,在上映三天后宣布撤档,票房收入不足5000万元,而该片对外宣传投资高达7.5亿元,至今,该片未再重映。2023年大年初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两天后宣布撤档,调整为小规模放映,延期至2月17日正式上映,最终票房刚刚破亿元。今年春节档撤档的影片中,《红毯先生》的成本为2.6亿元,在3月15日上映后,最终票房仍未过亿元。

而撤档后公认取得成功的影片,也仅有2019年从暑期档撤出的《少年的你》,后来在当年10月25日上映,最终票房为15.57亿元。

档期“魔咒”

无论是定档在热门档期,还是从热门档期撤出,对于影片的主控方与投资方来说,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目前,春节档、五一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冷门档期和其他时段则越来越冷清,档期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每逢热门档期,各大影院集中放映相同的片子,档期一过又陷入无片可放的尴尬期,这不利于观众群体的长期培育,更不利于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来说,拍一部电影也很辛苦,从剧本一直到拍摄、后期再到上映,这个周期并不短,很多电影为了挤那种所谓的档期,比如暑期档、春节档等,就出现了一个(影片)非常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对于资金投入并不友好。因为很可能在一个档期内只有一两部能成功。剩下的片子,忙了那么久,不管是资本也好,还是创作人员也好,都是不赚钱的,不赚钱的情况下你怎么能够让大家更有信心再去运作、再去融更多的钱拍更多的电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吃老本的现象,积压在以前的影片现在上映,后续怎么样,我们都很担忧。”在近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导演张末这样说道。

“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的一个趋势是下沉市场的票房占比越来越多,但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一年的营业额可能只有几百万元,有的甚至不到100万元。”上述影院管理公司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此背景下,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对于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的依赖非常大,在此期间,往往会给头部影片以远超一二线城市乃至市场整体大盘的排片量。

据灯塔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2019年,全国年产出票房少于500万元的影院数量占比为51%,在疫情三年,这一比例急速上升,到2022年,已增至88%。虽然到2023年有所下降,但这一数据仍高达71%。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还显示,在2023年,全国有2525家影院对春节档、暑期档的依赖程度超过市场大盘均值,这些影院占全国影院的数量达18%。

如何走出“档期”的“牢笼”

“能不能不让所有的电影都集中在一个档期,我们怎么排片,应该有一种规章制度或者慢慢规范化,包括中小成本的电影,它们可以在非大档期的时候,也能有一个合理的宣传、合理的排片。这样的话成本能收回,慢慢的从小做大。”张末说,“希望能有一个解决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有饭吃,每个人都能挣到钱,所以希望在规章制度上有所改善。”

事实上,《“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已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电影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积极开展对重要档期的指导调控,推动重点电影发行企业和院线企业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合理把控电影上映的规模与节奏,进一步提高影片和档期的票房产出效益”。

除了制度层面的设计规划,在市场行为方面,也有多位从业者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提出了应对方法。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原总裁赵方提出:“我觉得我们的票房产出占比太高了,那就是我们太多的投资回报是从票房拿到的。现在国产片,除了票房就是网络版权,其他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借鉴好莱坞的经验,需要重视票房之外的衍生产品、主题乐园等其他收入。”

“在与好莱坞的合作中可以看到,国外的账跟我们国内是不一样的,华语电影市场比较单一,只有国内票房的回收,但是国际的英语大片在国际上的回收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以《巨齿鲨》为例,制片方的票房和非票房的收入比例已达到1﹕1,更加成熟的IP,特别是迪士尼的大片,如果有好的IP,它非票房收入比例可能会更高。”华人文化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认为,从跟国内国外的资源合作来看,合拍片是大有可为的。“对于一个可以国际化的内容,回收方式更加多样,风险性更低,稳定性和确定性更高。”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举报/反馈

中国经营报

273万获赞 84.3万粉丝
与中国企业同步成长,服务商业人群!
中国经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