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明
南京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利明,第12、13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专业创作成果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唯一金奖和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天然文吐春云润,悟后心如秋月超
文思天纵,如春云之起于林野而润于万物;心智洞彻,似秋月之挂于霄汉而朗然天外。在书法创作中,他率性疏狂、行云流水。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依然率性真诚、目标明确。
徐利明书法作品
徐利明自幼学习书画,16岁就参加工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有了稳定的工作,徐利明依旧没有停止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工作之余,跟随田原先生和林散之先生学习,求艺精学是他一直以来的学习态度。
随林散之先生观展
1977年恢复高考,此时已在南京市美术公司做了8年设计员的徐利明迎来了他人生新的转机。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徐利明考入南艺,就读工艺绘画专业。
徐利明攻读中国画(书法篆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陈大羽先生年事已高,此时的南艺急需书法方向的专业人才。徐利明决定毕业后留在母校,植耕于他热爱的书法篆刻领域,为南艺书法专业建设添砖加瓦。
1985年,徐利明即将毕业时,《光明日报》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却选择留在南艺。他说:“我爱南艺,我爱书法篆刻,我想在这个专业上发光发热。”这一留,便是四十九年。
山以石峻,海为川归
说起自己的艺术之路,徐利明感慨道,“我今日的成绩,是老师们昔日教诲之功。”恩师之于徐利明,就如同累积的石块之于峻山,缺一不可。徐利明之于恩师,就如同河流终归大海,继承其衣钵、发扬其精神。
徐利明书法作品
进入南艺前,徐利明经由田原先生的举荐,开始和启功先生书信往来。启功先生深厚的书画功底令徐利明大加佩服,他常常寄出一封封长信向启功先生请教学术理念、学习方法和书体、执笔等问题。
徐利明与启功先生合影
徐利明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一封长信,并把习字作业寄给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也没有因为徐利明还只是一位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就敷衍搪塞,相反,启功先生总是倾囊相授,多次寄来长信,详细论述自己的书法见解。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信纸上荡漾的文字为徐利明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时至今日,徐利明仍保留着启功先生的回信,透过泛黄的纸页,我们仿佛还能瞥见那个伏案钻研的身影。
启功信札(部分)
四十余年后,江苏省委宣传部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徐利明也遇到了一位热爱书法却和自己两地相隔的学生——黄鑫(其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当徐利明与黄鑫结识时,26岁的黄鑫正担任泰州美术馆专业创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徐利明特为他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两人约定每月月初面授一次,平时通过网络指导学习。
徐利明和黄鑫
在徐利明的指导下,黄鑫走出原来的小格局,感受着书写大字时贯通流畅的气息与鲜明生动的节奏,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许,当看到黄鑫边工作边抽身学习的身影,徐利明也会想到年轻时的自己,想到恩师为自己传道解惑的画面。
徐利明和黄鑫
在跟随陈大羽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陈大羽老师常嘱徐利明和同学们去他家里,观摩他现场作画、篆刻的过程。
跟随陈大羽老师在一次书法展会上
徐利明切身感悟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所以在他授课时,便会带领学生访碑游学。镇江焦山碑林,徐利明会带领学生实地辨识与解读。每次游学结束,学生们常会产生古人访碑驻足三日流连忘返的相似感受。
徐利明带学生访碑游学
据徐利明回忆,陈大羽老师的家中常常会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陈老师总是保持谦虚的态度,鲜少谈及自己的成就,反而常提及齐白石老师、刘海粟老师对自己的教导,陈大羽老师将“松柏气节,云水襟怀”的为人准则贯彻地淋漓尽致。
四十年后,当我们与徐利明谈及他的艺术之路时,徐利明说“这其实是我向诸位老师讨教学习和将所学加以消化的一个过程”。言语中,前人之影仿佛仍关照着今人之风,师风师德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
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
几度求学、几经锤炼,徐利明深知“圣人无常师”的古训,不断突破自己的专业边界。无论是学艺、还是从教,徐利明始终以“宽厚宏博,养浩然之气”来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精神——独立思考、脚踏实地、求索不止。
徐利明书法作品
在徐利明从教12年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攻读博士学位。面试时,导师林树中教授问他为什么要考博士,是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徐利明解释道,“12年的从教生涯,日复一日的积累,不想再重复,是时候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学术上更多一些钻研和拓展。”
读博期间,导师林树中邀请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来给徐利明等两位博士生上课。在授课中,徐邦达先生对于书画的印刷效果、拍摄制版情况与原作的差异等等,任何细微之处都要求亲自查验。这种躬身研究的态度深深感染着徐利明。
在书画鉴定课程中,为完成一篇关于“八大山人”一件画作的真伪问题的论文,徐利明曾几经奔波,往返于南京博物院的库房内,零距离接触实物,一探究竟。最终,这篇论文也得到了徐邦达先生的高度赞赏。实地考察、独立思考、敢于破除旧的思想,是徐利明从徐邦达先生身上学到的重要一课,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精神。
在编撰《中国书法风格史》时,徐利明发现当时的学术界都在广泛地研究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史……却没有人以书法风格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风格作为书法史发展的重要脉络,因其具有的美学本质,对书法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徐利明敏锐地发掘了这个新的视角,并勇敢地踏出了研究的第一步。
作为当时书法史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从搭建框架到搜集资料,没有前人的成果可以借鉴和参考,写作难度极大。徐利明谨记做研究一定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亲自去库房翻查一手资料,库房内由于长时间无人踏足,落了厚厚的灰尘。每次从库房出来,他的口鼻、指缝间总沾满了灰尘。谈到这,他却笑着说:“我每次洗完脸,白毛巾都染黑了。”
谈及科研态度,徐利明说:“现在一些学生做研究,比较依赖网络搜集材料,很少读原著,缺乏实地考察,这样会失去自己的思考,容易错失一些隐藏的创新点。”徐利明表示,为人师表,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们脚踏实地去做研究。
师道传承,薪火不熄
徐利明教授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润泽桃李,莘莘学子各奔东西,而他,坚守在南艺的讲堂上近五十载。在徐利明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一位学者的专精与风范,看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
敬祝徐利明教授康乐如意,
愿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