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行为要进行早期预防,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口前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这是本年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次国家行动。

此前的3月5日,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月26日,教育部则明确,2024年将以“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为牵引,综合施策,着力破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密集”的国家行动背后,是青少年“心”问题的亟待求解。

青少年心理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

“心”问题不是小问题。

“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总达标率仅为14.24%。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基于对近8万名大学生的调研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则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1.4%,焦虑风险检出率达45.28%。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生调研结果中抑郁自评量表(SDS)异常率为20.64%。”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用一组数据,向记者介绍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正面临的严峻形势。

对于这一形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也深有体会。

杜丽群说,她到学校的调研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但接受过专业心理教育的老师比较少。有的学生平时看起来积极阳光,当其突然出现自残行为,学校和家庭才意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却错过了专业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

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较为复杂。在徐安龙看来,在诸多复杂因素中,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家-校-医-社协作路径存在障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不足、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发挥作用不充分等,是几大主要影响因素。

“比如,关于社会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等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也影响青少年认知发育发展产生偏差。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时,本人、家庭及学校难以识别,或因担忧影响升学、就业、被歧视等而隐瞒病史,这就为危机埋下隐患。再比如家-校-医-社的协作问题,家庭、高校、社区和医院四个主体相互协作,是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四主体联动渠道不畅、缺少制度保障。此外,中医药在治疗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疗效肯定,但中医师资质准入受限,业界话语权不足,导致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未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徐安龙解释道。

杜丽群则表示,学校应对处置能力不足也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短缺、服务能力不足,只有少数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校内心理咨询室流于形式,未能发挥作用。”杜丽群进一步介绍。

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社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徐安龙认为,国家应将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门国家级机构推动政策落实。要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切实为青少年“减压”,优化教育评价考核模式,积极净化网络空间,提供美好精神家园。

“同时,应优化家-校-医-社协作路径,并着力提升医院-社会精神心理服务范围及能力。比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加强学校心理服务中心建设,把好教师‘入口关’。通过家、校、社、医互动平台促进各方资源整合,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医院-社会精神心理服务范围及能力,则需要加强各地各级精神心理诊疗中心建设,重视中西医精神心理相关学科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待遇及社会认可度。”徐安龙说。

杜丽群则认为,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应普及推广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可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全国根据不同情况设立试点区,编写家长学习训练教材。可以社区为单位开设家长公益课堂,开展主题性培训互动和案例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交流。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将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专业必修课程。”

“加快建立‘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疾病治疗-跟踪回访’为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样至关重要。”杜丽群还建议,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常规化开展学生心理情况筛查全覆盖工作;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各地卫生健康委与学校开展定点合作,医生定期到校坐诊;加强学校对重点学生干预力度,指导家长及时将有关学生转到医院专科治疗,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情绪是毒也是药,中医药在心理健康的治疗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对此,徐安龙建议,破解青少年的“心”问题,还需要完善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的工作机制。

“要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防治心理疾病技术优势,探索中医师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准入机制,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理诊疗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提高青少年就诊率和治疗率。要鼓励设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理特色门诊,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逐渐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实践模式和工作机制。”徐安龙表示。

农工党界别小组也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言。该小组的调研发现,见诸报道的青少年自杀或自伤案件,多是由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健康防线失守所致。

“破解这一问题,需要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的服务机制和保障体系。这既需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确保心理健康相关经费投入、建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也需要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基地并推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科研。关于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基地,应开展心理危机热线服务,‘一人一案’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并动态更新。针对春季、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特殊节点,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确保及时发现、妥善应对、适时转介、措施到位。关于科研,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病理心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应设立重大招标课题或项目,支持高校、医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农工党界别小组建议。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刘喜梅

举报/反馈

国之瑰宝

1501万获赞 14.6万粉丝
寻非遗之精粹,承千年之文化。每集探幽访古,觅匠人之匠心。以镜头为笔触,绘华夏之瑰宝。感匠人之精神,品工艺之精妙。
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