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APP

与“深圳速度”一样,相比起免费但动辄轮候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香港公立医院,深圳就医的高效率以及远低于香港私立医院收费的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香港人北上就医。这也是两地恢复通关、往来更加便利后,除旅游、感受性价比更高的消费之外,港人北上“大军”的又一热门需求。

乌泱泱的人群里,Coco和先生走出连接香港与深圳的福田口岸,再一次来到深圳这个熟悉的城市。

这一次他们并不像大多数港人那样前来消费,而是补上过去几年没做的全面体检。

搭上深圳地铁,他们直奔位于福田区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不到四十分钟便到达医院,当天就完成了大部分体检项目。

医疗成本或差十倍

Coco曾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多年,先生是香港本地人。结婚后,她以配偶的身份从内地来到香港生活。

在内地的多年生活里,她一直有着定期体检的习惯,来到香港后她发现,类似的体检费用翻了好几倍。在疫情期间难以在深港之间流动的她和家人,已经好几年没有体检了。

“因为香港这边价钱很贵,这几年也是哪里有事就医哪里,没有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Coco说道。

通关没多久,她就为自己和家人预约了港大深圳医院的体检项目。这家医院面向女性的基本体检套餐价格在800-1500元不等。除了基本的血常规、肝功能等项目外,Coco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另外增加了乳腺钼靶等妇科检查,最终费用约2800元。

据她介绍,在香港,由于公立医院不提供全身体检服务,有需求的居民须转向私营的医院或体检中心,相似价位的套餐大多仅包括有限的项目,如果想寻求更全面的体检,价格最高可超过15000港元,与内地医院或可差上近十倍。

比起全身体检这类价格差一万元左右的项目,更大的价格差异还在治疗方面。

这一次北上体检查出了Coco体内的“炸弹”——医生发现她的甲状腺异常,并最终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内地医院、香港私立医院及香港公立医院都向Coco给出了一致的手术方案——甲状腺全切,但费用却天差地别。

港大深圳医院、香港私立医院给出的手术费用分别是3万元、12万至15万港元。对于月收入两万多港币的Coco来说,私立医院的手术费用几乎相当于她半年的收入。

“如果公立医院没有排到,比起在私立医院花十多万,我可能会选择在深圳做手术。”她说,“内地医院与香港医院最大的区别在于价格,香港就医太贵了,私立医院的花费对于普通香港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之痛,普通人真的病不起。”

曾陪同家人前往罗湖区一家三甲医院做肠胃镜检查的吴小姐也提到了深港两地医疗费用的差距,在那次检查中,两个项目的费用不到两千元,同样的项目在香港私立医院需要几万元港币。

实际上,香港私立医院的收费普遍高于内地医院,收费相对低的香港公立医院通常需要轮候就诊。

就较为常见的检查项目而言,据香港医院管理局公布的私家医疗服务项目,磁力共振造影(MRI)每个部位每次检查的费用介于3000-20000港元之间。

某知名私立医院深圳院区MRI每部位的收费则在3300元-3800元之间;深圳市医疗保障局2021年的通知显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MRI每部位的收费在60-1000元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香港人选择到深圳就医可能反映了一种消费降级的趋势,部分香港居民为了节省开支而选择跨境就医,这不仅体现了个人消费模式的调整,也可能反映出香港居民对于医疗成本的敏感性增加。

部分手术轮候时长达四年

实际上,香港公立医院面向符合资格人士的免费医疗政策一直享誉在外,可享受该福利的群体包括持有香港身份证的人士、身为香港居民的11岁以下儿童、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认可的其他人士。

“政府医院如果觉得你的身体有必要做,这时就是免费的。”Coco这次在公立医院的恶性肿瘤手术及相关检查均未收费。

但这种普惠性的医疗也导致了医疗系统超负荷,患者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轮候才能得到医治。

以轮候时间较长的骨科及眼科手术为例,据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骨科轮候全关节置换术的个案共有35784宗。去年全港所有地区中,在九龙西地区完成手术的病人轮候时间是最长的,中位数为49个月(四年一个月),即可能有一半的病人轮候手术的时间长于这一时间。

同期,有69759宗个案在眼科轮候白内障手术。全年已完成手术的病人中,九龙中地区录得最长轮候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两年六个月)。

深圳公立医院这两项手术的等待时间都较短。福田区一家三甲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蓝鲸新闻,关节置换手术排队时间不长,一般是一星期。

另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则表示,其所在的医院并非三甲医院,手术都是随到随做,不需要任何排队。该医生还补充道,白内障手术在深圳应该不用排队,因为很快就能出院。

听说过身边许多长时间轮候的经历,Coco觉得自己很幸运,她的甲状腺手术在香港公立医院最终只排队了不到一个月。

回想起来,她认为关键在于之前已经在深圳的医院完成了所有的检查,确诊是甲状腺肿瘤。而香港医院直接认可了这份报告,没有安排她再重新进行检查。

“已经告诉他们是恶性的了,他们就会觉得非常紧急,可能安排得很快。”Coco感慨道,“如果在现场还要重新做检查,在不确定有问题的情况下,可能真的要排几年。听同事讲过,长期慢性病患者转入专科轮候了两三年。”

费用高昂的私立医院也不一定能确保患者迅速得到诊治。

在体检报告出来后,Coco咨询了一家规模较大、费用相对低的私立医院,由于手术室有限,她需要排队等候可用的手术室,大约需要一个多月,比她这次公立医院的实际等候时间还长。

吴小姐和家人选择深圳的医院做胃肠镜检查也考虑到了等待时间,“香港公立医院要排很久,私立医院也要大概一星期到一个月不等。深圳的医院提前一两天预约就可以了。”

医疗差异催生陪诊业务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认为,港人北上就医与近一年多来的北上消费热潮有关,“去年美联储加息,港币升值,不少香港人北上消费,发现内地消费价格便宜、消费环境也相当好。”

在宋丁看来,港人来到内地消费时有就医需求,这让他们发现内地医院就医环境好、效率特别高,同时深圳的医疗技术没有问题,费用也低很多,就形成了港人北上就医的大潮流。

不过,两地医疗体系与文化差异仍然让不少港人有所迟疑。

吴小姐持有香港永居身份,在去年9月陪同家人前往深圳做胃肠镜检查时她发现,医生不一定能听懂粤语,普遍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不顺畅是港人北上就医较大的困难。

“我们遇到一位说话很快、带有北方口音的女医生。我们听不太懂,她也不明白怎么用粤语形容。我只能请她说慢一点,我再重复一遍请她确认。”吴小姐告诉蓝鲸新闻。

目前深圳只有少数医院设置了粤语导诊人员,如港大深圳医院配有大湾区服务台。

“陪诊”业务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也是深港医疗文化差异催生的结果。在社交平台上,活跃着不少分享带香港患者就诊的“陪诊员”。

两地通关后,常陪家人跑医院的李阳(化名)嗅到了商机,至今已在深圳从事全职陪诊工作一年多,除了在患者做肠胃镜检查等需家属陪同的项目时充当“临时家属”,她的客户还有不少对深圳医疗流程不熟悉或普通话不够熟练的港人。

“我是广东人,会讲广东话,就医过程中全部帮客户搞定,翻译、陪诊都没问题,医生说的都记下来告诉客户。”李阳说,她一般按300元/半天收费。

李阳并没有医学背景,但平时家里人跑医院都是她带着去,有基本医学知识,后期就全职做陪诊了,“连续跑一个月就会很熟悉,就那些流程,主要是细心耐心懂流程。”

曾在内地生活多年的Coco并没有碰到语言交流上的难题,对就医流程也较为熟悉,但她身边的一些港人朋友会因为没有内地电话号码或未开通电子支付方式而无法顺利预约医院服务,只好向她求助。

“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较好,并且愿意尝试。现在都是网络预约,年纪大一点的人在操作上没那么熟练,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Coco说道。

Coco和吴小姐多次北上就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们都是内地人。香港本地,尤其是对内地了解不多的香港人多数对“北上就医”抱有疑虑。

Coco身边北上就医的人并不多,一部分人有商业医疗保险能够报销香港私立医院的费用,还有一部分人则因为对内地医疗不够了解。

她一位患有结石疼痛的香港亲戚在香港轮候公立医院、开到止痛药,无法安排手术。即便如此,在Coco提议陪同其北上深圳就医后,对方迟迟未有所行动。她猜测,亲戚是香港本地人,可能担忧内地医院会“宰客”或过度医疗。

但Coco认为,内地医院会公布医疗服务的定价,每个项目的价钱和包含的内容都是透明的。“只要是北上看过医生,了解过这个流程,选择北上的几率会比较大。”她表示。

除了种种个体层面的因素,让一些港人对北上就医有所迟疑的还有医疗报告的效能。

Coco这次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检查报告能够直接被香港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认可。吴小姐则表示,香港的医院对内地一些医院的医疗报告认可度并不高。

对于在内地医院出具的医疗报告,香港政府没有明确列出互认互通的标准,例如是否仅接纳三甲医院的报告。

香港医院管理局曾对此表示,医生会按照实际情况,判断病人提供的检查及化验报告、或有关资料是否足够用作诊疗的参考。如果医生认为病人有需要接受进一步检查或化验,会根据临床情况作出安排。

香港立法会医疗卫生界议员林哲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此作出解释,由于内地医生的资历认证与香港不是同一制度,香港医生难以判断其水平。如果依据报告为病人诊治,一旦出现问题将可能惹祸上身。

医疗保险对内地医院覆盖逐步全面

有过多次内地就医经历的Coco和吴小姐都很认可内地医疗。

Coco将她的就医经历发布在社交平台后,有不少港人来向她咨询,“我也会安利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叫他们去深圳体检,那个价钱差异真的是差太多了。”

吴小姐也说,“十分推荐WeChat预约看医生的流程安排,顺畅高效比香港好太多。只限于慢性疾病,急性/轻微/或者严重也不推荐。”

据《深圳特区报》,通关后的2023年,深圳共为境外人士提供诊疗服务77万人次,其中港澳人士64万人次,占到八成以上。

“我们这么多年期盼的深港融合,已经从表面进入到深层次,由政府、企业间的合作真正进入到民间,这也是大的潮流和趋势。”宋丁认为。

北上深圳就医或就地在深圳就医已成为部分港人的新选择,除了两地间的距离优势,这与近年来涉及的各方都在为此铺平道路也有关。

2019年,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塑造“健康湾区”,密切粤港澳三地的医疗卫生合作。

针对在内地的港澳台居民,自2020年起,内地社会保险正式将港澳台居民纳入适用范围。据《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港澳台居民可通过购买内地社保,在内地医院就医,享受的报销比例与内地居民一致。

香港官方也鼓励在内地的港人就地在深圳就医。今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延续去年5月推出的“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预约了医管局指定专科门诊或普通科门诊覆诊的病人(合资格病人)可于港大深圳医院接受资助诊症服务,每次只需缴付100元诊金,余下费用差额由先导计划资助。

同时,香港官方也正鼓励香港市民北上就医以缓解香港公立医院的压力,“ 将选定有殷切需求且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并计划在合适的大湾区医疗机构为香港市民就有关服务进行策略性采购,以纾缓香港公立医院服务压力,缩短市民轮候时间。”

香港商业医疗保险对内地医院就医的覆盖也逐步全面,一位香港本地资深保险业人士向蓝鲸新闻表示,香港保险基本覆盖内地所有三甲以上医院以及部分二甲医院,报销手续便捷不复杂。

目前,诸如宏利、友邦、保诚等大型保险机构都在官网公布了所认可的内地医院名单。

随着跨境往来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保险公司推出了大湾区医疗保险,包括面向大湾区推出的牙科、癌症治疗等医保产品;一些额外保障的服务范围也拓展至内地,例如,友邦、保诚等大型保险公司向客户提供内地指定医院出院免找数服务,即出院时无需自行缴付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跟医院直接结算。

“随着两地医疗体系的相互了解和认可度提高,香港居民对内地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也在增加,这也促进了他们选择深圳作为就医地点。”柏文喜说道。

跨境医疗服务存在的“堵点”正逐步打通,或有越来越多像Coco和吴小姐这样的港人来到深圳就医。

“如果之后身体有哪里不舒服了,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去深圳的医院看看。不论是医治一些小毛病,还是在中医科挂号调理。”Coco说道。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349万获赞 346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