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7时,蒙牛2024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2万名跑者在这条“跨越千年、追逐梦想”的赛道上,感受北京“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与古都的厚重底蕴。
报名人数创纪录
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是无数马拉松爱好者的“必跑赛事”之一。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群众性传统体育活动之一,68载风风雨雨,赛事从无到有,经历了几度变迁,5次更换名字。从“胜利杯”环城跑到“春节环城赛”,“从春季长跑赛”到“国际长跑节”,最后成为“北京半程马拉松”。今年比赛沿用经典线路,起点为天安门广场,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赛事设置男、女半程马拉松项目,规模达2万人。
赛事的预报名于3月12日开启,跑友们积极参与,反响热烈。在3天的报名时间内,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97988人参与预报名,刷新了历届北京半马的预报名人数纪录。其中北京本地报名者占48%,京外报名者占52%。男子选手占比74%,女子选手占比26%。组委会在审核所有参与预报名选手资格后,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参赛名单。
14日晨5时30分,参赛选手陆续进入天安门广场进行检录和热身。7时整,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楠、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梅英等人为比赛鸣枪发令。起跑仪式由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主持。
本次比赛有20余名特邀选手参赛,其中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保持者何杰最为著名。比赛的大部分时间,何杰与三名非洲选手组成第一集团,冲在最前面。竞争一直持续到终点线,何杰第一个撞线,以1小时3分44秒的成绩取得男子组冠军,比第二至第四名的选手快了1秒。在女子组比赛中,前三名被中国选手包揽,刘敏以1小时11分12秒夺冠。
服务保障精细到位
赛事组委会始终将选手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从赛时医疗保障及赛后运动康复两方面入手,打造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从选手报名开启至比赛结束,组委会通过健康提示、提醒短信、《健康安全责任承诺书》等多项措施,引导选手科学客观评估身体健康情况及个人参赛状态、水平。组委会布置22辆救护车组,16个固定医疗站,44名AED紧急救援队保障人员及8家定点保障医院,并大幅扩充医疗保障人员力量,搭建了一支由350名医疗观察员、100名医师跑者共同组建而成的医疗保障队伍,全力守护赛道平安,保障选手顺利完赛。
组委会在赛道沿途设置了包括饮用水、功能饮料、降温海绵、能量胶、香蕉及糕点等7个功能站点,为参赛选手提供充足的赛事物资保障,助力选手顺利完赛,并在终点为完赛选手配备了完赛奖牌、完赛毛巾及完赛能量包。在赛道终点,组委会为完赛选手打造了一个由“冰敷区”、“冰池区”、“营养补给区”、“被动拉伸区”、“主动放松区”、“运动损伤诊断区”组成的赛后恢复专区,并组织200名康复师、拉伸师,为选手提供科学系统、全面细致的赛事服务。同时,200余名裁判员、3100名志愿者全程全力守护选手,保障赛事顺利举行。
赛事文化丰富多彩
北京半马不只是一项体育赛事,它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完赛奖牌是赛事文化理念的浓缩,本次的奖牌是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的。奖牌将马拉松运动员撞线瞬间立体呈现,金色的丝带、比赛年份2024、半程马拉松里程21.0975KM与象征比赛终点的拱形门构成了立体结构的第一层。第二层结构取自北京半程马拉松赛事标识中的跑者造型,展现出畅意奔跑之姿。奖牌下半部分以蓝色琉璃覆盖龙鳞纹路,蕴含古老的东方之美。当奖牌呈现立体状态,可以看到终点拱门、跑者造型与通过镂空部分看到的真实景象合为一体,象征着奔向未来的美好祝愿。参赛服的主题颜色依旧为红色,具备鲜明的城市特色,正面印有醒目的“北京”字样。
为有力推进“体育+消费”融合发展,将体育赛事与商业活动有机结合,在赛前3天的物品发放会及比赛日当天,组委会在赛事终点区域举行“体育+消费”展促活动。组委会邀请了近40家优质企业及体育周边产业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大力营造“体育+消费”氛围,切实为商家和参与者搭建展示互动平台。
北京目前形成了“一春一秋,一半马一全马”的双赛事格局,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主办的各项长跑比赛贯穿全年、遍布各区。这座城市与跑者们一起,不停地“奔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