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李睿秋老师提供了10个高效思考技巧,包括复述、提炼、整合、分析、批判、代入、联系、定向、复盘和创造,帮助我们培养思考习惯,让外在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拓宽认知空间,提高记忆力,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个人成长和价值。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李睿秋老师说:“你所读到、看到的事物,都是外在于你的,它们并不是你的一部分。只有当你跟它们产生共鸣,你在大脑里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加工,它们才跟你的生活产生了联系。”


我们每天都会获得大量的信息,但不是每个信息都对自己产生影响。


只有触动自己,经过大脑思考、联系和加工的信息,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所以,学会思考,是让自己不断提升和成长不可缺少的能力和习惯。


那如何培养思考的习惯,让外在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打开心智》,李睿秋老师提供的一套高效思考工具箱,帮助我们让大脑转动起来,对我们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01

复述:我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李睿秋认为,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经验,时时刻刻在内心反刍,多问问自己。让自己复述获取到的信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如果你能把学习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语言组织,讲给别人听,说明对学习的内容基本上理解和掌握了。


比如,每次阅读结束,复述一下阅读的主要内容,以及带给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可以让大脑运转起来,有效拓宽自己的认知空间,提高记忆力。


所以, 学会复述,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思考、语言组织、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以及增强脑动力。


02

提炼:在这些东西里面,最核心的是什么?


我每次阅读,摘录或复制的笔记内容很多,写读书笔记的时候,看到这么多笔记内容,还是会花很多时间来复读和提炼观点。


而且,书评营墨花老师也曾经几次点评我书评的时候,就提到,我每次的书评,文字都太多,有点啰嗦,自己提炼观点和精简文字的能力欠缺。


李睿秋老师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技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练习:


阅读一本书以后,就问问自己:它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它跟别的作品不一样?


与别人沟通之前,学会问一下自己:如果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想法,我会说什么?


读完一篇文章,闭上眼睛思考一下: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哪些东西是把它删掉也没关系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删掉的?


通过慢慢练习,就会发现,你对信息的敏锐度变得越来越高。

所以,学会提炼阅读内容的核心知识点,是提高阅读效果很好的方法。


03

整合:我如何从一个更高的地方去鸟瞰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内容的喜好,有的人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心理学书籍,有的人喜欢个人成长类……


如果喜欢哪一类,或自己的写作领域定位在哪一类,就去多阅读这个系列的书籍。


这样阅读、写读书笔记或书评,就会逐渐建立自己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其实,任何的类别,都有它的共性、写法、结构,也有作者自己想表达和探索的东西,以及作者的个性和特点。


所以,如果你阅读了关于一个领域的许多资料,就要从更高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归类和整理出这个领域的一个大致框架和学习路径,你就会成为专家。


就像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可以开设阅读和书评写作专栏。


就要站位高,全面学习、思考、总结和整理关于阅读和书评的相关知识,最后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开设专栏的目标。


04

分析:产生它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朱熹说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更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李睿秋老师强调说,要避免自己陷入“青蛙模式”,最好是对自己的判断和猜想保持怀疑和审视,能够找资料去支撑它更好。


所谓“青蛙模式”,就是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成长。


而有效的思考,是以思考为起点,去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来支撑自己或者修正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大脑,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所以,学会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有利于思考习惯的养成。


05

批判:我可以选择相信什么?


这是常见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多问问自己:


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他的论据和逻辑是什么?

我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相信和接受它们?


但是,批判的意思绝不是判断二元对立的对和错、真和假,而是相信的程度。


说实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有些作者的观点,也有过怀疑和不接受,但我更多地是怀疑自己的认知局限,或者不接受而已。


很认可李老师的建议:绝对的相信和否定都是危险的。能够容纳更多的信念,让自己逐一去厘清和审查它们,有针对性地去芜存菁,同时不排斥被推翻的可能性,才是一个人脑力的表现。


所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有理性、有针对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最智慧的方式。


06

代入: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个经常发生在讨论、交流和聊天的时候,针对某一件事情,各自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想一想:如果是我处理这件事,我会怎么做?

这虽然是一个训练产品和商业思维的非常有效的小技巧,但用在阅读上也是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对世界的理解。


自己阅读时,也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写这个故事,我会怎么写?如果我仿写这段句子,我会怎么仿写,如果我来构思文章结构,我会怎么设计等等。


都可以用代入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07

联系:它可以与什么东西联系起来?


这是李睿秋老师一直强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种思维方式。


每学到一个知识点,他会思考:它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它的原理和机制可能涉及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跟它的原理可能是一致的?


读一篇文章,他也会想:我有没有读过内容和主题类似的文章?它们的观点有哪些共性和区别?我能否从一个更高的层级去鸟瞰它们,把它们综合起来?


其实,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跟其他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联系的知识点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


就像我写读书笔记,阅读到一段内容或1个概念,我会想到与它相关的一些现象、事物、案例等,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成为自己的观点和知识。


所以,人、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我们要学会思考,如何让联系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助力。


08

定向: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不断地去思考。


因为,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每天在许许多多的事情中周旋,胡子眉毛一把抓,忙得晕头转向,办事效率却不高。


其实,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要先学会思考: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必须全力以赴的,哪些是可以转交给别人或者根本不需要做的。


这样,就可以采取要事优先原则,把精力和时间先用在要事紧急的事情上,再按照顺序逐一进行处理,或者有的可以舍弃。


李睿秋老师说:“很多时候,决策的本质并不在于选择,而是舍弃。懂得舍弃什么,愿意舍弃什么,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尤为可贵的能力。”


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学会要事优先,学会断舍离,是我们处理事情所必须具备的思考能力。


09

复盘:我如何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人说:“一个人进步的速度,取决于他的复盘能力。”

只有不断复盘,才能保持进步。


就像李睿秋老师所言:“最容易获得成长的方式,就是从自己做过的事情里面获取经验和反馈。一切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落实到行动,再从行动中得到反馈,才能真正变成属于你的东西。”


这也是我最近2个月没有复盘,而有些迷茫和懈怠的原因。


通过对4月第一周的复盘,我找到了在阅读、写作、时间管理和内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然后在本这周和以后逐渐改变和完善,最起码,有了活力和行动力。


所以,复盘是进步的捷径,改变是提升的关键。经常复盘和获得反馈,才能在思考中完善,在完善中实现自我成长。


10

创造:我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


有人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赋予它意义。

我们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为这个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是体现我们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方式。


我选择了阅读和写作,分享自己的心得、经验、思考和方法论,给予别人启发,为别人提供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别人少走弯路。


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比如书法、绘画、育儿、烹饪、手工等,去帮助别人,给别人一些指点或反馈,不仅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还能够赚取收益。


李睿秋老师说:“去创造,它是你跟这个世界,真正产生联系,真正去干预世界、影响世界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实现生命意义、获取幸福感的最好方式。”


所以,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去创造产品和服务,为别人解决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是赋予人生意义的重要能力。


11

写在最后


李睿秋老师说:“聪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自有一套逻辑。保持思考的习惯,不断从外界事物中获取养分、化为己用。慢慢地,世界在你眼中,会变得全然不同。”


《打开心智》中10个思考技巧,为我们提高思考能力提供了方向和技巧。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出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做法,慢慢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试着让大脑动起来,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去体会思考的乐趣。

期待我们在未来的生活里。把“思考”落到实处,把经历的一切事物作为原料,培养思考的习惯,把思考成为乐趣。




举报/反馈

薇姐读书

6565获赞 3917粉丝
喜欢阅读和写作,擅长观点文和书评。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