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者在就诊后抱怨,医生的态度太冷淡,对病人的病情只用冷冰冰的术语解释,感觉他们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缺乏同情心。
很多网友在就诊后,发文希望医生们能注意对病患沟通的语气,让医生能多些共情能力,认为这样能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氛围。
网友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医生这个职业是很特殊的,必然不能过度共情。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特殊,让医生不能这样做呢?
很多医生在看诊的时候被吐槽很冷漠,其实这并不是冷漠而是冷静。
医生是个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职业,因为病人的病情是多变的,学会冷静分析具体情况,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而且医生在看诊时,会面对很多两极分化的病情。
可能前一位病人只是上火发炎引发的正常肿块,下一位患者是出现恶性肿瘤的情况。
作为一名医生会遇到很多生离死别,不论是新生命的诞生的喜悦,还是被病痛折磨带走生命的悲伤。
医生明白现阶段科学和医学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医生从医后很少再将情绪表露在脸上。
而且很多医生都承担着大量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他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这让医生们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和情绪负担。
然而医生这个职业很特殊,它对专业知识迭代、职业的道德底线,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医生的职业压力也是高于普通职业的。
此前,一位医生跪着为患者做手术的照片冲上了热搜。当时有位记者联系到这位李医生,准备为他做个专访。
但是李医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说,不是不想接受采访,实在是自己真的忙不过来。
“中午不行,因为一会儿下了门诊就要为下午三台手术做准备。晚上也没时间的,需要值夜班。”
李医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第二天也不一定有空,因为还有手术安排。”
李医生的忙碌是千千万万临床医生的工作缩影,很多医生一天接诊量将近百人,超负荷的工作很容易让医生感到疲惫,所以情绪方面无法太过于显露。
面对患者的质疑,医生们内心有苦也说不出。
近期发布的中国医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接近九成的医生认为获得患者的态度对后续治疗工作顺利的开展很重要。
如何减少医患双方的沟通障碍,建立起更好的医患关系,是不少医生都想学习借鉴的。
不少医生通过实践得出,通过和患者寒暄家常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除此以外,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长和沟通难度成正比。如果患者等待时间过长,沟通中容易出现抵触情绪。
医生专注于帮助患者康复的治疗办法,而患者在得到医生治疗的同时,更期待医生的关怀和建议,所以说医患关系是难度较高的人际关系。
同时该报告显示,日常医生平均接诊人数为20-30人,平均与患者沟通互动的时长约为20分钟。
基于如此短暂的沟通时间,医生都深知自己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尽量拉近与病患的距离。
医生在出诊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焦虑的心态,如果与前面的患者互动越久,后面的患者就越是急切,很难可以做到让每位患者都满意。
很多网友提到的共情,其实是希望医生能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难处和痛苦,进而能有效沟通治疗方案。
有一点网友赞同,共情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可以快速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还能缓解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但实际上,对于医生来说,过度共情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为过度共情会让医生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患者的痛苦上,这样就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判断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重大医疗事故。
过度共情还会导致医生出现职业倦怠,其实有不少医生因为此而影响工作。
每年都有大量实习医生,因无法适应诊治的病人去世的情况,而放弃医生这个职业。
有位网友发帖吐槽总结自己在医院实习的心路历程:在ICU实习的半年间,遇到自己看顾的病人去世都想哭,那时真的天天哭的抑郁,然后实习结束了,就转行了。
作为医生总是会面对重症或者绝症患者,有些患者可能是牙牙学语的稚子,有些可能是无辜的意外受害者,甚至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可能成为自己的患者。
过于共情会让医生无法保持客观理智,会对患者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担心。
例如为其安排很多并不需要的检查或治疗方案。
这种为其着想的办法不仅无法帮助到患者,可能还会延误患者的病情。
而且过度共情会让医生对患者负面情绪感同身受,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甚至还有创伤后应激等心理问题。
医生行业并不是禁止与患者共情,相反,医生很希望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对患者的病情能更好的了解并治疗。
共情是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方法,同时还能让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这对于医患关系来说极为重要。
然而,医院也强调专业和客观,医护人员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度投入或与患者产生过多的情感纠葛。
这是为了确保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过程的科学性,而并非排斥共情。
1、克服焦虑障碍
医生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在持续的高压环境中或遇到强烈冲突时,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医生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被注意。
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经历对病人的紧张和担忧,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如果这种紧张担忧在很长时间无法消解,影响到自己日常心情时,那可能就是焦虑症了。
焦虑这种情绪让人心情沮丧,面对一点小事就要杞人忧天,还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
对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的医生来说,这种情绪特别影响工作。
所以医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的异常情况,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避免被焦虑缠上。
医生群体中,高发的心理问题是焦虑障碍。
医生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从事高专业要求的工作,或者和患者如果出现矛盾时,医生群体更容易出现极度紧张、不安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如果在非高压环境中出现持续的、长时间的焦虑情绪,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心烦意乱觉得沮丧,那很有可能就是焦虑障碍。
所以医生需要在工作中学会“自我和解”,不要让不必要的情绪影响到自己。
如果遇到患者或家属出现质疑时,医生要学会从浅显易懂的层面向其解释,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2、保持良好心态
然而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会让人体的皮质醇在身体里“极速狂奔”。
“超负荷”的皮质醇会让人的焦虑加深,同时还会出现情绪持续低迷不振的状态。
因此,当发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现实。
医生要学会将工作和生活之间建立“边界感”,让两者互相独立,把情绪留在不同空间中,这样才能保持更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乐趣。
所以医生从业者们在工作时,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在休息时,就要抓紧时间放松,要尽可能地劳逸结合。
3、适当运动
有个笑话说医院附近的健身房,十个会员有一半是医院的同事。
其实这个是现实存在的,很多医生做运动主要是排解压力,还有就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减压方法之一,不仅可以释放紧张情绪,还能提高心理和生理健康。
如果出现焦虑情绪,可以尝试做有氧运动。
平时在上班的路上也可以选择疾走步行的方式,不但可以排解压力,还可以将零散的时间也运用起来。
医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不要过度劳累,要给自己留出一些空闲和私人的时间。
享受自己的独处和自由,找回自己的真实和快乐。
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虽然它常常被人们忽视,让我们的情绪经常处在一种失衡中,不仅影响了心情,也给工作制造了麻烦。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把自己的情绪掌控起来。
因为医疗工作特殊性,需要每一位医务人员学会自我调整情绪,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同时也是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
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是每个人都要注意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精神充沛的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