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抵达广州的第一顿粤菜,到获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的蜀绣,耶伦时隔9个月再次访华的行程细节备受外界关注。
日前,经中美双方商定,耶伦于4月4日至9日访华,她也成为拜登政府任内两次访华的内阁官员。有分析称,耶伦此次对中国的访问为期6天,美方高官对一个国家进行这样长时间的访问并不多见,耶伦此次访华意在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
最近几周,中美双方为寻求稳定双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高层接触。据央视报道,继耶伦访华之后,有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将在数周内访华。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分析认为,中美元首通话定下了调子,具体稳定两国关系的操作要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耶伦更多关注中美经贸议题,而布林肯届时将会着重讨论国际政治战略安全议题。
伦时隔9个月再次访华
4月4日下午,耶伦飞抵广州白云机场,不到一年内第二次踏上中国土地。有美媒称,耶伦此行旨在进一步稳定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耶伦曾于去年7月6日至9日访华,当时她结束访华之旅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访问期间两国在深化沟通上取得进展。随后,中美双方商定,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包括“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两个工作组将定期、不定期举行会议,就经济、金融领域相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
中美经济、金融工作组从去年10月举行第一次会议至今,保持着每1至2个月就沟通一次的高频率交流。
在首次访华的基础上,耶伦再次来访。与去年相比,此次访问也有明显不同。刘卫东表示,两国元首刚刚通过电话,耶伦随即来访,这表明双方对此次访问都有很具体的规划和期待。另外,耶伦抵达后,国内对她有特色的个人形象和日常言行有很多关注,美国希望借此向中国社会大众传递善意,改善形象。
2024年4月4日,广东广州,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抵达广州,与中方官员会晤,并同经济专家举行圆桌讨论会。图/IC photo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访华的时机背景。2024年是美国总统选举之年,距离大选只剩下7个月的时间。美联社指出,随着大选临近,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华言论都变得更强硬。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商业、金融和国际事务教授谢赫拉扎德·拉赫曼(Scheherazade S. Rehman)表示,虽然今年是选举年,所有言辞都会更加尖锐,但美国和中国处于共生的贸易关系中,最终彼此需要。
《纽约时报》分析称,耶伦此行正值拜登政府试图“平衡”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包括限制美国技术的获取,保留对中国大量出口产品的关税,同时保持定期沟通渠道的畅通,避免经济战。
“总体上,拜登政府在选举年还是希望中美关系稳定,不希望有突发事件对其选情造成冲击。”刘卫东告诉新京报记者,一方面,在选举以及共和党对手的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对华保持强硬;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需要稳定两国经贸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美方希望中国继续向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和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特定产品,帮助抑制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扩大对美国的进口,帮助美国稳定国内就业。由此来看,拜登政府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中美经贸能以对美有利的方式加强合作。
耶伦强调反对美中“脱钩”
访华期间,耶伦多次强调反对美中“脱钩”。4月5日下午,耶伦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对美国商界人士重申,拜登和她都坚决反对美国应与中国“脱钩”的观点,完全的经济分离既不切实际,也不可取。
两天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耶伦。据新华社报道,李强指出,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经济利益深度交融,加强经贸合作对双方各自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不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耶伦表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美中关系变得更加稳定。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美中双方应当负责任地管理双边经济关系。美方赞赏美中经济对话合作取得的进展,不寻求同中方“脱钩”。
4月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边试图释放积极信号,强调不寻求“脱钩”,另一边耶伦又开始频频指责中国“产能过剩”。
据新华社报道,西方某些机构和媒体近期炒作,中国工业制造品,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称“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
《南华早报》指出,在对中国的攻击中,美国和欧盟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是极其狭隘的定义。如果各国生产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就不会有跨境贸易。
谈及耶伦近期言论,刘卫东分析称,“不脱钩”是拜登政府的整体态度。事实上,对于美国而言,他们不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与中国“脱钩”,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他们也不愿舍弃,所以用“不脱钩”的口径维护中美间正常商贸关系。但在高科技领域,美国始终在坚持所谓“去风险”战略,对于中国的新兴产业,尤其可能引领今后相关技术发展方向的领域,美国会非常警惕,一旦中国在这些领域发展势头超过美国,美方就认为中方构成挑战,提出所谓担忧,并进行限制施压。
专家称中美须实事求是看待对方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双方为寻求稳定双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高层接触。其中包括上周两国元首的通话,以及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集体来华访问。在耶伦访华之后,有消息称,布林肯也将在数周内访华。
届时,布林肯主要关注的将是国际政治战略安全议题。刘卫东指出,包括朝鲜半岛问题、俄乌冲突等,这些议题都是可以预料到的,两国元首主要为双边关系定调,而具体操作还要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
回顾整个2023年,中美关系波折不断。进入2024年后,中美间明显加强了沟通与接触。今年3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时表示,在最近几个月里,中美关系显现出逐渐改善的趋势,“中美关系已经从谷底反弹了一些。”
仅从眼下互动沟通来看,刘卫东认为,目前中美关系的缓和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策略性的妥协。“当前的主要背景是美国总统大选。从美国角度来看,拜登政府需要稳定两国关系,不希望有突发事件或者与中国有过度冲突。从中国角度来说,在拜登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趁此机会利用拜登政府希望稳定双边关系的需求,尽可能在稳定甚至改善中美关系中取得一定进展。中美由此达成了共识,至少在今年不要让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站在长期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刘卫东认为,首先,中美双方要知己知彼,实事求是看待彼此,更客观地认清当前的国际现实;其次,两国须阻止极端突发事件的发生,防止误判,始终保持双方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借鉴吸收冷战期间的经验教训;最后,要打破隔阂,大力加强民间外交,促进双方民间相互交往和理解,在各自认知中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对方的形象。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85万获赞 680.9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