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杰,关注我,每天和您分享职场学问!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论是职场环境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会时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怎样才能稳稳当当,从容走过每一个困难关卡,立于不败之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或许能为我们指引出坦荡大道。

  人类对心理活动的探索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哲学思辨,到如今科学严谨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都是对人性及其内在运作规律不懈追问的结果。运用恰当的心理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及生活中保持高昂斗志、游刃有余。以下这些常见心理学原理,就能给予我们极大启发和指引。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人们才会进而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1.在工作中,要重视员工的各类需求

  管理者应当关注和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如提供合理报酬、良好工作环境等。同时也要帮助员工获得人际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赋予他们合适的职责和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推动个人全面成长。只有各层需求都得到平衡,员工才能全身心投入,充分发挥潜能。

  2.在生活中,要平衡各类需求

  我们不应只关注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也要重视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要学会有节制地满足欲望,在生存之余谋求发展,实现人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缺乏某一方面,人生也会显得单薄和不完整。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效激励他人

  斯金纳提出了"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等概念。当我们采取有利行为后,如果能得到积极结果(如奖赏),"正强化"就会促使这一行为更容易重复出现;如果能逃避负面结果(如惩罚),"负强化"也会让这一行为更易重现。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1.在职场管理中,要权衡利用正强化和负强化

  对员工优秀表现适当给予物质或精神奖赏,能有助于巩固良好行为并激励他人,是"正强化"的应用。而高管裁员、绩效扣薪等也会让员工害怕失去利益,从而刻苦努力避免不利结果,这是"负强化"在起作用。

  当然,惩罚和责骂员工不当行为也可能让这些行为终止。但如果过分,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所以权衡采取正强化、负强化还是惩罚,并把握好度,是管理的关键。良性运用有利于员工建立积极行为模式。

  2.在生活中,要用正强化来培养良好习惯

  如果我们用正强化的方式奖励自己养成了新习惯,就很容易坚持下去。比如定期奖励锻炼、阅读等有益习惯,就可以内化成自我增值的强大动力。与其被动害怕惩罚后果,不如主动以鼓励和奖赏来塑造新习惯。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促进每个阶段适当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一生中会经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特定的危机,需要被适当解决,否则会产生人格问题。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1.在职场中,要注重员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公司要制定与不同年龄阶段员工相匹配的培养计划。对刚入职的年轻人而言,重在树立职业认同感、培养集体意识;对中年员工来说,要给予更多管理和决策权,帮助他们实现成就感;对年长员工,则需对其职业生涯给予肯定和尊重,使其能安度晚年。

  只有顺应每个阶段的特殊心理需求,做好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咨询,员工才能在各个阶段获得身心的充分发展。

  2.在生活中,关注每个阶段的独特需求

  我们的人生发展也要与埃里克森理论相呼应。儿童时期要培养基本信任;青春期重在树立独立自我;成年后则追求亲密关系和工作成就;中年面临中年危机需要重新认识自我;老年阶段则渴望获得人生智慧。

  既不可原地踏步,拒绝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也不可操之过急,性急完成某一阶段的任务。要放慢步伐,耐心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心理建设,这才是人生的自然轨迹。

四、归因理论——培养积极心态,保持动力

  归因理论指出,个体在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时,会产生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两种倾向。前者认为行为是受到自身能力和努力支配的,后者则认为是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1.在工作中,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如果把业绩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就容易保持继续奋斗的信心;如果把业绩差归咎于运气不佳等外因,就可能导致消极情绪和放弃动力。

  管理者要帮助员工建立内因归因的心理模式,明确成功来自个人价值,而不是偶然。即使遇到失败暂时也不要轻易动摇,而要坚信只要不断努力,通过内在驱动就能获得成功。

  2.在生活中,要宽容接纳,始终保持动力

  生活中的一些成功或失败,都不应被简单地归因为个人原因。我们要宽容地看待外部环境,不要让自己被外因困扰。相信只要保持斗志和耐心,就一定能积极应对各种困境,争取成功。同理,面对他人的一时过失,也要尽量以外因来解释,用同理心予以谅解宽待。只有摆脱归咎于人的习惯,我们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情绪。

五、社会认知理论——发扬自我效能感

  社会认知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其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一个人对成功完成某项工作所持有的信念。高自我效能感会让个体乐观、勇敢、坚韧不拔。这一理论为我们指出了:

  1.在工作中,要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让员工建立必胜的信心和斗志,进而产生坚持不懈(坚持力)。比如在团队中,可以组织互相鼓励和分享成功经验,让员工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也可以设置一些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先让员工获得成就感;尝试为团队注入更高更好的目标,以激发挑战自我的动力等。

  2.在生活中,要培养自我激励能力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困难,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用自己的力量来克服重重障碍。不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改掉恶习,对自己有清晰而自信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要批判性思考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什么,适度进行自我激励,就一定能够在持续付出中最终收获成功。

六、从众心理——引导他人产生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无力做出自主判断时,模仿或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教会我们:

  1.在职场中要善于引导员工

  无论决策还是具体工作安排,都要充分运用员工的从众心理,引导他们主动地采纳计划、模仿标杆。比如会议时可以先分享前辈或优秀同行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也可以组织参观学习、相互交流会等,让员工在观察比较中产生从众冲动。同时还要避免产生盲从,让大家能够对被学习的目标对象做出理性评判。

  2.在生活中也要善于主动影响他人

  身边人经常会影响到你,反过来你也必然会影响身边的人。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利用从众心理,在身边形成合理且有益的从众氛围。比如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主动带头锻炼、学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在朋友圈里也要积极地传达正能量,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只有掌握了从众心理规律,主动发力,才能真正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精神面貌发生改变。

七、心理账户理论——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权衡

  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账户,双方的贡献是借方,受益是贷方。关系存在时,双方都会有意无意地计算自己对这份关系的净贡献值。这一理论提醒我们:

  1.在工作中,要与员工、合作伙伴建立良性关系账户

  作为管理者,要让员工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用心投入,如真诚关怀、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机会等,这样员工才会更加忠诚耐心、主动努力。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是如此,只有让对方感受到对等价值,才能持久合作。

  总之,要培养员工及伙伴的心理账户价值观,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对关系的贡献和回报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这种理念,有助于化解矛盾,营造互利共赢的职场环境。

  2.在生活中,要重视亲朋好友的感情维系

  我们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也遵循心理账户理论。如果单方面索取而很少付出,就会让对方感到不平等;如果给予过多,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心里负担。保持良性的账户关系至关重要,彼此要给予等同的诚意付出,不断互相适当付出、互惠有加,感情自然就会加深维系。

  掌握了这些常见的心理学原理,我们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稳操胜券。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到社会认知理论,从心理账户理论到从众心理,它们都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心理驱动力,值得我们在不同场合加以熟练运用。唯有将心理学智慧内化为自身能力,我们才能在各种环境下合理施为,从容应对重重挑战,保持永不停歇的前行动力。当我们掌握这些宝贵智慧之后,在你我生命的长河中,就一定能达到事业腾飞和人生精彩的理想之地。

举报/反馈

小春日青系列

2.8万获赞 1046粉丝
每天给大家分享高质量视频,谢谢关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