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萱曾经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半年前与其他班级的两名女生出现争执。双方互打耳光,她寡不敌众被对方疯狂地打了几十个耳光。尽管事后学校对那两名女生进行了严厉的处分,然而阿萱还是被愤怒、焦虑、抑郁填充了心灵。她在复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急剧下降,在独处时,经常还会自言自语,双拳紧握,暗暗发狠,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干什么,阿萱的父母带她来到了咨询室。
在干预中阿萱道出了自己在事件发生后对父母的评价。"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深入地关心过我。"我在学校里受欺负,他们从来没有站到我这一边,为我说过一句话。我越来越反感他们,他们老是对我讲大道理,虚假的关心,我都不想再和他们住在一起了。我有一次站在公园的湖边,真想跳下去算了,后来又害怕了,就没有跳。每天放学我都不想很快回家,回家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个学期,我的大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想法,我想到将来参加工作了,别人总是不能公正地对待我,总是要求我对别人要宽容。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我让着别人?为什么我总是被欺负?我想到这些,就觉得现在的成绩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半年的时间里,阿萱总是抱怨父母对她的忽视以及这种忽视所带来的痛苦。阿萱的不满以及困扰表明,她需要父母给予她“正面陪伴”的心理支持。显然,父母与阿萱亲子互动的不足阻碍了她的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正面陪伴”是父母倡导的一种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在平等的同伴式关系的基础上,父母在物质上以及情绪层面主动地照顾和支持孩子。并且长久而持续地跟孩子一起去应对问题,共同成长发展的行为互动模式。
阿萱代表的青少年群体是一个心理机制尚不成熟的群体,心理处于易受影响期。他们处在人的一生多变的时期,这是一个自主意识飞速发展,但又无法摆脱家庭生活照顾、情感交流依赖的矛盾日益加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家庭依恋、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要求更高,对“正面陪伴”的需求也更多。
依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紧密的、稳定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对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青少年依恋对其社会适应性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亲依恋对青少年心理优势感的影响十分显著。这是心理适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父亲的依恋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特别大,是持续适应环节。青少年与家里父母的感情联系,是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依托和起点。父母的安全依恋能够给青少年足够的安全感、优势感,为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提供强劲的动力。
“正面陪伴”能满足青少年对家庭温暖的需求,他们对家庭的需求更主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和内心的安慰。在当今这个社会,不同世代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平等已经成为了大家的焦点话题,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家庭也产生了更深入的感情和教育上的需求。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休息、娱乐等功能外,青少年对家庭气氛和父母教育理念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青少年需要父母陪伴,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温暖和安全是人们基本的需求之一,家能提供这种需求。而后才是父母在学业、情感、价值观、人格、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正确的指导。
教师、同学、父母都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他人。阿萱出现心理障碍,已经不能正常上学。此时父母的“正面陪伴”,符合阿萱对父母的依恋和家庭温暖的心理需要,对于阿萱负面情绪的消解和心理支持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正面”是父母的一种自愿、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陪”这是父母主动参与、指导和鼓励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行为方式。“伴”就是父母创造的平等的伙伴式关系。“正面陪伴”是父母应该具有的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父母正面乐观的态度本身就是对孩子给予正面的影响。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若他体验到你的正向影响,则他将逐渐培养出一种美好人生的感受。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因此,父母要善于用正面的人生活态度影响孩子。并向孩子传递一种正面的人生信念。青少年从父母那里接收到这种正面的态度和信念,就会增加生活的信心,获得人生的价值。
从阿萱的成长过程能够窥见她的父母可能也欠缺正面乐观的人生观。不仅仅阿萱生活在痛苦之中,她的父母也一样痛苦。因此,“正面的陪伴”首先要求身为陪伴者的家长们做出改变,将原来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地位。从无奈的被迫变为自愿的投入,把过去的敷衍态度变为认真的对待。一方面,父母要真心实意地欣赏自家的孩子,通过热情的激励和认可,慢慢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孩子应对自身问题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另一方面,应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和暂时的挫败,家长需要从正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反对一味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陷入负面失败的心境中。
为人父母应学会树立正面价值“资源取向”的意识。同一件事物,用正面的眼光去看,是把它当作“资源”开发利用,用负面的眼光去看,看到的就是问题,会让人感到困难重重,裹足不前。是“资源取向”还是“问题取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正面的心态决定了正面的行为,决定了看问题的正面方式。所以父母对待问题的正面的心态,直接决定了“正面陪伴”的效果。
现实状况是父母都注重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环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内心方面的指导,因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即使能发现孩子情绪情感上的波动也不以为然。青少年不能体验到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势必拉大了亲子之间的距离,导致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关系冷漠。阿萱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人际交往的困扰被父母忽视,尤其是与同学激烈的矛盾冲突而遭受伤害后,父母没有正面陪伴她一起面对伤害,阿萱自感在家庭生活中没能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导致负面情绪不断淤积,出现病理性记忆。“正面陪伴”中的父母要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细微的情绪情感变化,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于孩子的困扰能够感同身受,亲子携手共同面对问题,共同成长。
“正面陪伴”需要倾听的能力。善于倾听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地倾听,应当谨慎行使作为长辈所拥有的话语权,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允许孩子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接纳和包容可能不认可、不喜欢的观点和态度,努力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
事实上,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倾听就是“正面陪伴”的开始。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是好是坏,是消沉还是高涨很容易被察觉,从而便于父母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帮助。父母走进孩子心灵的一座桥是倾听。是父母填平与孩子代沟的一座山,是绽放在孩子脸上的一抹笑。从倾听开始做起,你将发现生活每天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家庭中的亲情更浓了,笑声更多了,亲子之间的相处更融洽了。
“正面陪伴”需要共情的能力。共情是换位思考,从感觉上可以用感同身受来描述。这意味着父母要放下自己个人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经历他面对的压力,了解这些事件对他现在人生处境和未来生活的影响。陪伴孩子,就不仅要分享他的欢乐,还要懂得他的脆弱。这里面有两个过程,父母既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又能把父母感同身受的一切用恰当的语言向孩子表达出来。如此,没有了父母高高在上的批评就可以减轻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被支持,使他更愿意把心理困扰以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具有共情的“正面陪伴”可以使孩子有更多机会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思考自己的问题,进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正面陪伴”过程中,当孩子的感触能被父母分享并被清晰反馈时,不仅会使孩子增加自我认同,充满力量感,而且孩子会产生一种对父母惺惺相惜的感激,进而感恩父母的陪伴,放大陪伴的效果。
青少年之间的同伴关系具有相互尊重和平等这一显著特点。父母在“正面陪伴”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这种类似于同伴、朋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青少年更希望在家庭关系中,去除强制性的压迫。实现平等,希望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实现融洽的亲子互动。因此,父母要摒弃传统的家长作风,因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不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生的或者未成年,父母就可以随心所欲,忽视孩子的自主人格,剥夺孩子的各种权利。
孩子是一个自主的个体,不是大人的附庸,这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利像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好恶,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朋友。有权利和成年人一样对事情作出判断,作出决定,采取行动,并承担行动的后果。有了这样的理念,父母就会尊重自己的孩子。有了这种尊重,才有可能形成家庭中平等的同伴式、朋友式关系。有了这种平等的关系,孩子才能平等地与父母交流与沟通,保障人格健康地成长与心理障碍的恢复。
爱孩子是“正面陪伴”的基础。“正面陪伴”是在亲情基础上的爱的体现,需要父母具有更多的耐心和恒心,尤其是针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孩子,需要长期地坚持。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问题,父母如果能对自己的亲子互动行为多一些觉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正面陪伴”,不仅能满足孩子对于家庭的情感和教育需求,还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孩子应对困扰和困难的能力。同时,父母也能在家庭生活中获得成长,享受到来自孩子的幸福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