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政课遇上微电影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一面荣誉墙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整齐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奖杯和证书,以及学生们独立制作的微电影宣传海报。另一边的会议室和剪辑室里,不时传来学生们讨论微电影拍摄计划和创意构思的声音。年轻的创作者刘仕茂是其中一员。
两年前,刘仕茂选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由此走进了思政课微电影的拍摄实践。这次实践的指导教师是开创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素芳。
2013年,柴素芳带领师生创作出了河北大学首部微电影《幸福阳光》,点燃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的星星之火。2014年春季,她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继续探索微电影教学法,指导学生拍摄了16部影片。至此,一场微电影教学改革在河北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全面铺开。
2014年下学期,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修改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公共必修课的方案,全校学生可以在撰写调研报告、拍摄微电影两种方式中,任选一种完成来获得学分。10年来,这门全校大二学生下学期必修课的教学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拍摄微电影。
每一年,这门课都有4000多名新同学加入,来自不同专业的他们组成5-8人的拍摄小组,穿梭在校园、社会之中,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对大思政的理解和感悟。
特别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还专门开辟了“幸福微影”栏目,让河北大学的思政课微电影成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源。
“不仅是拍摄电影情节,更是真实的社会体验”
去年,刘仕茂参与拍摄的《西淀灯火》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对刘仕茂来说,这次思政课社会实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开启了年轻大学生对世界、国家和自我的深度挖掘。
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的荣誉墙记录下了大学生们的创意与努力。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华玲说:“通过创作、拍摄思政课微电影,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社会问题,思政课微电影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作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刘仕茂参与拍摄过悬疑片、爱情片,但如何拍出一部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触动人心的思政课微电影?
在柴素芳的指导下,刘仕茂将创作拍摄场景选定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乡——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这里被划入雄安新区,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他们便以当地熟悉的抗日英雄小兵张嘎为故事主角,拍摄了讲述张嘎在新时代重游白洋淀,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发生了伟大变革的《西淀灯火》。
时至今日,刘仕茂依然清晰地记得拍摄这部影片结尾处的感人场景。那场戏是在宁静的淀边,村民们手捧一盏盏温暖的灯火,缓缓放入水中,以此向英雄张嘎送行并致以最深切的敬意。这不仅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刘仕茂心中最为忐忑的一场戏,他担心要找到愿意参与拍摄的村民并不容易。
然而,村民们的热情和参与度却远超预期。当得知有一支大学生拍摄队伍来到村子,需要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时,村干部毫不犹豫地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发出号召。那天晚上,几十名村民自发地汇聚到拍摄地点,协助拍摄团队顺利完成了拍摄。
“这不仅是拍摄电影情节,更是真实的社会体验。”那一刻,刘仕茂才真正体会到,乡亲们对英雄的纪念和热爱,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源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思政课微电影的力量不仅在于讲述故事,更在于唤起共鸣,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英雄精神的共同记忆与尊重。”
不过,想要拍摄出一部思政课微电影并不容易。从确定拍摄主题到剧本创作,再到完成表演、录制、剪辑、配乐、旁白等一系列工作,需要花费1-2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基本由学生们独立完成。
“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甚至连摄像机怎么拿都不知道。”作为《幸福阳光》的男主角,窦星辰回忆起第一次参与拍摄的经历依然颇为感慨。2013年暑假,柴素芳带着几名学生前往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的一家“爱心小院”调研采访。在这间不大的农家小院里,年近60岁的村民高淑珍打造了一间小课堂,免费为几十名残疾儿童提供教育服务。
当时,窦星辰还是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的大二学生,他被高淑珍的善举深深打动,亲眼见到了残疾孩子们的坚韧与乐观。回到学校后,柴素芳带领学生们一边根据高淑珍的真实故事创作剧本,一边学习拍摄技巧,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幸福阳光》的拍摄。
《幸福阳光》以“青春、梦想、幸福”为主题,窦星辰在剧中饰演了一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挣扎的大学生“窦豆”。对于没有接触过表演的本科生来说,演好主角并不容易,不仅要迅速了解拍摄流程,更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将角色的情感挣扎与改变呈现出来。
随着剧情的推进,“窦豆”在思政课教师的帮助下逐渐找到了人生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窦星辰,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深造。
如今,窦星辰已成为河北农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2022年,他指导学生拍摄的微电影《“蛋”愿》获得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
谈起当初为何会坚定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时,窦星辰说:“思政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它更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精心塑造和引导。正是思政课的力量,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
“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青春的力量和时代的使命”
窦星辰与刘仕茂的成长历程,是河北大学过去10年思政课微电影教育改革浪潮中的缩影。这些年,有越来越多年轻创作者的故事,如同他们创作的思政课微电影一样,充满着色彩饱和度。
王华玲觉得,“思政课微电影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兴趣的平台,学生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着技能与人生经验”。
2019年,河北大学成立“幸福微影社”学生社团,吸引了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社团的大本营位于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每个月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社员们都会聚集到这里,围绕某个主题或新剧本展开讨论。
在跨界合作的过程中,“幸福微影社”第六任社长、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肖敬寒发现,每个人在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他说:“‘幸福微影社’代表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更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创意交流,来自工科、理科、文科等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首先改变了自己,进而又影响和扩散到其他同龄人身上。”
当“生动鲜活”“创新实用”成为思政课微电影的关键词,青年们的“热血”让王华玲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可能,王华玲甚至还加入了学生的拍摄创作过程。在一部讲述原生家庭重要性与思政育人价值的思政课微电影《异想纵山海》中,王华玲友情出演了主人公的母亲。影片结尾呈现了一幕温馨感人的家庭和解场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让主人公得以勇敢追寻心中的山海梦想,这一刻,主人公的母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些眼泪也是王华玲真情流露的见证。
王华玲说:“很多时候青年学生的成长就在一瞬间,或许教师的某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够点亮学生、温暖学生、改变学生。”
在河北大学,像这样具有温度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讲述抗战时期时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的萧克将军在粮食弹药紧张的情况下,带领战士顽强抗战的《破晓》;展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程,弘扬伟大航天精神的《中国梦航天梦》;讲述处于困境中的3位青年从迷茫到实现自我、重拾信心的《答案》。
“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创新能力,思政课微电影已经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生活、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每一部微电影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青春的力量和时代的使命。”柴素芳说。
“用镜头记录时代,用故事传递思想”
随着思政课微电影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河北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们开始陷入更深刻的思考:微电影如何与思政课衔接,如何从微电影的角度讲好故事,如何运用电影镜头进行情感表达?
“无论学生们的创意如何飞扬,最终都必须回归到思政课的核心主题。”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慧娟介绍,思政课微电影的主题通常包含几大类别:聚焦人生、励志、青春等方面,探讨学生可能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合战争年代、革命时期背景,讲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故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拍摄与法律、医学、经济等专业直接相关的故事等。
在她看来,思政课微电影被表达和传播的主体依然是“思政”,任何文学创意与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让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
李慧娟以反映“家乡美”的微电影举例说,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随意挥洒的题材。家乡的美丽是多姿多彩的,但在思政课微电影的镜头下,它必须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学生们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寻找家乡的位置,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现家乡的灵魂,在生态思想的实践中探索家乡的未来。
作为“幸福微影社”的第一任、第二任社长,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姜旭参与过多次微电影的创作拍摄。在他看来,微电影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还为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了科研契机,进而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
硕博期间,姜旭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思政课微电影相关,他觉得,微电影的创作需要始终围绕思政课教材内容展开,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和剧情,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觉故事。比如,《西淀灯火》不仅弘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也让同学们在创作和观看过程中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如今,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逐渐形成了“微电影主题源于理论课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拍摄影片——教师将优秀影片反哺到理论课堂”的模式,通过“学生拍电影”“教师用电影”的形式,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伟大的民族精神贯穿于微电影的创作与观赏过程,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成长困惑、人生选择难题,进而引导他们投身国家建设发展之中。
李慧娟说:“我们不仅仅是在创作一部微电影,更是在用镜头记录时代,用故事传递思想,用情感触动人心。”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李怡蒙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