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芒锋杀巧削楮,珊枝盘屈纷交柯。”背靠槎尾而坐的老人,仰首束发,神态怡然,仿佛正凌波于天河之中……走进吴文化博物馆的展厅,一盏工艺高超的银槎杯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杯身阴刻的“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八字铭文,诉说着其非凡历史。

朱碧山,元代著名铸银工匠,浙江嘉兴人,曾长期生活于苏州木渎,以善制槎杯闻名。清代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记载:“元人所制银槎最奇古,腹有文曰至正壬寅,吴门朱华玉甫制。华玉号碧山。”当时,出自其手的精美银器曾引发社会名流火热追捧。

跨越近700年时空,承载着朱碧山匠心的银槎杯目前在全世界仅存4件,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吴文化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馆藏。其中,吴文化博物馆珍藏的银槎杯出自清代乾隆年间刑部尚书、苏州人韩崶墓中,在199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回槎微睨遮银河,漫道人间与天上。记者从吴文化博物馆了解到,银槎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晋代张华《博物志》等历史典籍中记载的浮槎典故:传说大海的尽头与天河相连。每年八月,在天海交接的际线间,会有竹筏(槎)自海上漂浮而来,一期一会,从不失约。在这件作品中,朱碧山运用镂刻、焊接等多种技法,结合圆雕、浮雕等多重工艺,将老人、长槎、云气等元素表现得层次分明又相得益彰,既带来视觉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展现出中国手工艺人奇瑰的想象力。

作为凝聚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今天的文物正“从沉睡中苏醒”。让文物可看、可听甚至可品、可玩,由其衍生的“二次创作”孕育着无数种可能,蕴藏着强大的文化力量。

近年来,吴文化博物馆立足民族瑰宝创新打造文化IP:由馆内工作人员原创填词演唱的《槎游纪》,唱响天上人间的浪漫际遇;结合银槎杯等馆藏国宝开发线上寻宝小游戏,让历史知识传播充满趣味、深入人心;联合青年艺术家等开展“国宝计划”,融合动漫等时尚元素再现文物、细品国宝,其中,艺术家陈暘以波普艺术、彩色喷绘等当代视觉元素描绘银槎杯,让乘槎驶向银河的老人成了一位“潮人”……“在经过再创作与细读后,这位星槎上老者的人设更加完整,银槎杯和其背后的故事也更令人难忘。中国有太多隐于博物馆的杰作,动漫式的再创作将为文物注入新的活力,文物也会为动漫带来新的价值与深度。” 活动参与者、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表示。

文物千年沉淀历史,戏剧百态演绎人生。2022年,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以银槎杯为原型创编首个原创戏剧作品《寻槎记》,对国宝文物展开“再想象”。“这部戏设置了朱碧山和书生两个人物,希望能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人们在追求理想和实现人生意义过程中的坚持、抗争与和解,以及对吴地匠人高超技艺和创作灵感的合理想象。”吴文化博物馆宣传主管李爽介绍,演译社社员基本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博爱好者。从创作、编排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反复打磨《寻槎记》的每个环节,尽情施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艺术创作呈现中国匠人高超的技艺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吴文化博物馆不断深化与学校合作,让博物馆优质的文化内容与学校课堂内容有效互动,共筑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土壤。2022年9月,在博物馆与学校多次沟通策划下,苏州碧波中学凌波戏剧社团以《寻槎记》剧本为基础,在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的故事中融入更多教育的元素,并将台词调整为更适合学生演绎的版本,由剧社的小演员和学校老师共同出演剧中角色,这一部讲述吴地国宝和苏州文化的校园舞台剧,还获评苏州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戏剧展演中学组一等奖。

去年4月2日,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与碧波中学凌波戏剧社团首次在博物馆内联合演绎《寻槎记》,吸引超过500名观众报名观看。成人和少年演员们携手,以精彩的表演生动展现国宝文物的魅力。“未来,我们也期待与更多的学校开展合作,让文化和艺术植根在更多孩子们的心间,用博物馆演绎构筑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新的连接。”吴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吴文化博物馆 供图

举报/反馈

江南时报

4.2万获赞 7547粉丝
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树江南品牌。
江南时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