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象出版社承办的“文学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作品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
研讨会现场
马慧娟是一位农民作家。七年前,马慧娟从西海固的黄土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今年是她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履职的第七年。据了解,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000年,马慧娟一家从家乡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
到红寺堡后,马慧娟一边务农一边打工,这期间一直没停下读书和写作。《飞起来的村庄》是以马慧娟真实经历为创作背景,以孩子们的视角,生动讲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今昔变化,描绘了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为读者展现一幅乡村画卷。
《飞起来的村庄》书影
作为一名扎根泥土的农民作家,马慧娟的作品大都基于故乡。在她看来,原生地之于写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座谈会中,马慧娟认为,文学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独特意义。马慧娟是乡村生活的观察者,更是生态移民的亲历者,亲身感受中国乡村发展变化这一历程,使她获得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力量,她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写出新时代祖国西部村庄的山乡巨变。
《飞起来的村庄》一书聚焦移民生活,用原创儿童文学的形式书写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变迁和魅力。马慧娟以阿里、尔萨等老虎沟孩子们的群像构建故事。
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的马慧娟写的乡土真实而美好,《没有老虎的老虎沟》一文中,作者写:
阿里是在苜蓿地里睡醒的,一睁眼,妈妈已经把半块地的苜蓿割倒了。妈妈给阿里铺了一层厚厚的苜蓿,再铺上一个化肥袋子,捆了两捆苜蓿头对头立起来,给阿里遮挡六月的太阳。阿里就躺在松软的苜蓿上,闻着香甜的苜蓿花香睡了过去,黄色的蝴蝶落在阿里头顶的紫色苜蓿花上,扇动着翅膀尽情地嗅着花香。过了这个季节,再要看苜蓿花,又得是一个多月以后了。
这是城市生活的儿童所没有的农耕生活的体验。
本书的插画师也谈到,“当看到编辑发给我的文章,瞬间勾起许多童年的回忆,打心底里喜欢,感觉是那么的熟悉,随手就画了一张出来。马慧娟的文笔朴实有趣。故事让我想起《山海情》,都是有关村庄搬迁的故事。”
《飞起来的村庄》插画
据悉,基于中国作协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倡导和启发。大象出版社策划了“我的美丽乡村丛书”,由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担任主编。《飞起来的村庄》一书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