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张谴的韩国国相。
张谴病重,面临着谁是他的接班人的问题。这时候有一位出身不是很好、背景不是很强的公乘无正,拿着重金来看望张谴。言下之意就是想让张相国在临终之前推荐自己成为他的接班人。
这时候能成为国相接班人的不止公乘无正一人,他还有一位竞争对手叫公子食我。公子食我不仅出身宗室贵族,而且工作能力特别强,深受民众爱戴。
张谴病危的时候,韩国国君到他的榻前探视,于是问他:相国百年之后,您看谁可以接替您的职务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张谴是怎么说的:
答曰:无正重法而畏上,虽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
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是说:公乘无正很重视法礼,而且对君主充满敬畏,但是就治理国家来看,他不如公子食我得民心!
公乘无正重视法礼,而且敬畏君主,意思是他自己不敢有独立的见解,即便君主有决策错误,他也不敢有犯颜抗上的行为。这看似很是消极的,不像是一名优秀大臣应有的品质!所以,他话锋一转,对于公子食我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得民”,言下之意就是公子食我能够充分照顾民众的想法和利益,受到民众的爱戴,这才是大臣应有的品质!
但实际的结果是,韩国国君在张谴死后很快就任命了公乘无正接替相位。
为什么国君不任用贤能的公子食我,却选择了有些庸才的公乘无正?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从韩国国君的出发点来看,公子食我是在跟我争民,公乘无正虽然无能,但自己来说却很安全!
这时候臣子“畏上”的品质要比“得民”的品质更有重要!
读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张谴这位官场老油条的语言艺术!他即把持住了作为国相基本的职业操守,又不得罪公子食我以及他背后的韩国宗室,最后还达成了“拿钱办事”的实际效果,为谓一语多举。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语言的艺术,或者叫沟通的技巧。
我不禁在想,张谴为什么在病重的时候还能有那么高超的语言,最后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呢?——这可能跟他在职场中多年来养成的观察人性有关!
张谴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但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君臣间利害矛盾关系,借用外国力量与本国君主争权,所以他也算是一位把人性问题玩明白、玩通透的历史人物。
从人性的角度观察人,从人性的角度沟通问题,这可能是人们常常谈及但却又常常容易忽视的问题。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是一位富豪相亲,很多媒婆都趋之若鹜,挤破脑袋给他介绍各种各样漂亮的女性。有的是学历高的,有的是背景深的,有的是性格好的,甚至有的是几者兼备的。很多媒婆都觉得自己胸有成竹,但最后富豪选择的是胸大的!
看来很多媒婆还是没有从“第一性”原理把握富豪的本质需求。
我们在跟人沟通选择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到一个“自我为是”的误区当中。比如大人帮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看到很简单的算术题孩子偏偏会选错,大人往往会气得血压升高,对孩子大发雷霆。
这里面大人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认为这道题好错,而对于白纸般的孩子来说,却像团团迷雾一般;你越是认为作业简单,孩子越容易因为害怕而陷入到大脑防御的紧张状态中。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家长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所以家庭中不辅导作业时往往是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却变成鸡飞狗跳!
良好的沟通不是说服、不是说教,更不是讲道理;
良好的沟通只需要识别需求和寻找沟通角度就好!
我跟女儿的沟通往往是从让她体会到优越感开始的。
比如教她跳绳,我给她示范的时候总是跳到第三四个就会失误,或者故意被绊倒;她就觉得自己能跳的比家长还好,洋洋得意之际更便于让她掌握技巧,从而让她对跳绳逐渐产生乐趣。
大人和小孩在某些问题的沟通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从对方的本质需要出发,再借助一个好的切入角度,进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小孩因为获得优越感而满足,大人会愿意为免除麻烦而买单。
据说早年北京王府井百货公司有一位非常传奇的营业员,再难卖的东西,在她手里总能卖出去。
有一次一对夫妻去她的柜台选购餐具,妻子想买一套高档餐具,丈夫嫌贵不让买;这位营业员就悄悄地在她丈夫耳边说:这套餐具是贵,不过你夫人喜欢,估计她以后再不敢让你刷碗了,怕你打碎!
丈夫听了立刻交钱!
你看,识别不同人的需求,并用找到恰当的沟通角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