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主题新闻发布会,大数据中心、工信局、行政审批服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数字威海建设规划(2024-2026年)》有关情况。
近年来,威海将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深化数据应用创新,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实现政府履职效能更“高”、经济发展质量更“优”、数字惠民领域更“广”。2023年,威海数字政府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梯队,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省级四星级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末的4.4%提升至6%,居全省第三位。
为深入推进数字变革创新,2024年3月6日,威海市政府印发实施威海数字化领域的首个整体规划——《数字威海建设规划(2024—2026年)》。
01《规划》总体考虑
突出全市统筹。《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健全一体化、协同化、集约化推进机制,科学确定今后三年数字威海建设的发展指标、主要任务,立足关键改革领域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系统互融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切实增强数字威海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联动性。
突出以人为本。《规划》聚焦群众企业办事的堵点、难点,深化数字赋能创新,围绕群众企业办事“不跑腿、少跑腿”,涉企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持续推进数字化流程再造,重点打造群众企业视角的“一件事一次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公共服务“免证办、一码通”等一批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让群众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数字化服务,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创新引领。《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密切关注新形势、新要求、新技术,专项部署数字科创工作,科学布局、重点部署“人工智能”、未来产业、“AI大模型”、数字孪生、“元宇宙+旅游”、城市智能体等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的工作任务。
突出威海特色。《规划》立足威海实际,确定一系列放大优势、彰显特色的数字化建设任务。聚焦激光打印、半导体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千亿级。聚焦海洋优势资源,开展数字海洋创新工程,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逐步形成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聚焦精致城市建设,将精致要求、幸福理念与数字化手段有机融合,打造“云上威海”、数字孪生城市,让城市更智慧、服务更精准。
02《规划》主要框架内容
《规划》主要分为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五大部分。
发展背景。从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等六个方面,用指标数据和标志性荣誉,概括总结近三年来数字威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存在的难点、堵点。
总体要求。确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具体发展指标。今后三年,威海将以实用、为民、高效、创新、安全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聚焦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生态五大领域,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为抓手,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重塑,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示范城市、智慧化幸福城市。
主要任务。这一部分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今后三年,威海将重点开展“五大任务”。
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效能。把智治为民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机关运行、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七个方面,实施机关办公“一网协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共治”,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等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激发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突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推进数字科技创新、数字产业规模能级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塑强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到2026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到9%左右。
提高数字社会建设水平。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依托“爱山东”,实现“掌上服务”。加快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领域应用场景创新,不断提升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服务效能,逐步建成普惠化、智慧化城市服务体系。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全国“千兆城市”标杆,到2026年,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1万个,数据中心智能算力占比达到50%。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升级,优化市政、交通、能源等领域的资源配置。持续提升网络、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云、网、数安全。
强化数据要素赋能。聚焦各领域对数据共享开放应用的实际需求,强化数据汇、治、用体系建设,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运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重点工程。《规划》围绕关键改革领域,确定实施先进制造升级、数字海洋创新、特色电商品牌塑造、“元宇宙+旅游”等八大工程,增强数字化转型成效。
保障措施。《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环境、重视人才引育、强化长效运营、培育良好生态等方面,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项部署取得实效。
★威海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近年来,威海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数实融合应用,做强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威海市连续2年获评省级“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是全省唯一的城市。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6831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到100%,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标识注册和解析业务量超过4000万条,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智改数转”进程不断深入,累计认定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88个,涵盖十条优势产业链;“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布局,打造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63个,5家企业上榜“2023工业互联网500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聚焦计算机外联设备、光电子及通信产品、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产品等优势产业,通过创新平台搭建、重大项目招引、产业园区聚势等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983.3亿元,同比增长6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2年的4.4%提升至2023年的6%,居全省第三位。
下一步,将积极把握和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全力抢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高质量广应用5G网络建设,加大5G网络在重点区域部署力度,保障核心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实现5G信号优质覆盖,促进5G在各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完善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服务能力,深挖特色应用场景,扩大标识服务范围。计划到2026年,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1000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威海)累计接入企业超过500家。
加快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度,推动“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推动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深化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夯实“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部署应用。到2026年,争取认定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场景)230家,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数量达到100个。
巩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实施数字终端“扩量”工程,持续丰富打印机、智能终端产品种类,进一步提升品牌聚集度、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能级跃升,打造综合竞争力强、产业优势突出的打印机和智能终端基地。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依托歌尔微电子、新佳电子、日月新等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品,打造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封测基地。实施高端软件“铸魂”工程,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软件等领域,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加强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创建一批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一批高端软件产品。争取到2026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千亿级。
★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提升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便利度?
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是行政审批部门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省对政务服务工作更高要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整体提升,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数字威海建设保驾护航。
高标准推进线下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新政务服务中心的搬迁启用。一是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实现市级和环翠区政务服务事项一体化、一站式办理。二是深化“一窗受理”改革,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机制,实现统一受理、制证、出件。三是进一步完善“网上办事体验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提供智能审批、帮办代办等服务,构建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体系。四是提升大厅智能化水平,提供统一排队叫号、智慧语音引导、自助服务一体机、5G智能机器人等场景服务。
高水平推进线上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一是推动各类网上办事入口向政务服务网电脑端、移动端迁移,打造全市“一个门户、一部手机”服务模式。二是提升网上预约、智能问答、智能搜索等服务功能,丰富政务服务“好差评”和“我要吐槽”功能,提升收问题集能力,解决企业群众看不懂、操作不便等问题。三是提高事项网办深度,推动更多适合网上办理的事项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四是加强网上申报表单信息和申请材料的数据共享,通过表单信息自动映射和申请材料电子证照共享免提交,实现“减表单、减材料”。
高质量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一是围绕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深度梳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可以集成办理的事项,提供更多主题式、套餐式服务。二是灵活运用“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模式,扎实推动“跨域办”事项落实落地。三是聚焦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服务、户籍管理等群众经常办理且基层有能力承接事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四是通过创新“无感智办”服务模式,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信息识别和身份验证领域应用,推出一批全过程无人工干预审批、秒批秒办和“零材料办理”应用。
★未来三年,围绕惠企利民这一数字化变革的重要领域,威海将如何统筹,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惠企利民作为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发挥好数据支撑作用,从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出发,以数字化手段进一步优服务、解难题、提效能,努力让办事更方便、生活更美好、城市更精致。下一步,围绕惠企利民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聚焦大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大抓经济、拼的是营商环境”。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围绕惠企政策“无感兑现”、融资服务“一键办理”、人才和产品供需“线上对接”等应用场景,整合涉企部门资源数据,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涉企服务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拓展数据共享、电子证照、“企业码”等在纳税缴费、融资服务、审批监管等多场景集成应用,推动企业“免证办事”成为常态。
聚焦大抓基层,助力基层减负。深化数据直达基层,将市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覆盖范围由四个区市拓展至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县域全覆盖,有效提升数据跨层级共享效率,为基层用数奠定坚实基础。搭建基层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一表通”“一张图”等应用功能,解决基层报表种类多、数据重复报等问题。持续推进政务APP和政务系统整合,推动各级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山东通”对接,方便基层只用一个政务平台就能办文、办会、办事。
聚焦办事方便,推动好办、易办。深化“网上好办”,围绕个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拓展“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秒批秒办”范围,实现群众企业办事不托人、不跑腿、不见面。深化“掌上易办”,不断丰富“爱山东”APP应用,打造“一表申报”、人才落户等一批“一件事”集成应用,实现“有事随时办、随身办”。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开发“证明直通车”应用,依托证照共享和数据核验,推进镇街、社区高频证明的智能开具,逐步实现“无感智办”。
聚焦生活便利,优化智慧服务。立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开展数字化应用创新。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在医疗领域,持续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医疗服务“在线办”“掌上办”。在养老领域,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多主体参与、资源普惠共享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在救助领域,高效整合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分析比对,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分类、应助尽助。在交通出行领域,构建动态交通“一张图”、停车服务“一平台”、智慧公交“一张网”,形成“出行即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同时,将持续开发数字公共产品,创新“便民地图”等应用场景,拓展“我的数据”“一码通城”等应用覆盖范围,推进智慧社区提标扩面,让更多群众企业享受数字发展红利,让数字威海建设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李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