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上周末应邀前往武冈黄埔二分校旧址参观,回程需在京广线上转车,我决定稍“绕”些路(如从长沙转车,自然是更近一些),在衡阳停驻一天,领略一下这座抗战名城的气息。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酃县(今已改称炎陵县)的小文,其中便提到,最初的酃县,是在距炎陵县足有三百里的衡阳酃湖乡一带。今番到访,特意夜宿于此,也算是偿了这段“香火情”。
来之前粗略查了一下,在酃湖一带有国保省保各一。国保蒋家山墓葬(大概指的是天子坟)在空八师驻地里面,这个稍有常识就知道完全没必要去碰壁。不曾想坐148路公交时还真路过了(站名“空军部队”,手机地图则显示为“招呼站”),但压根没停也没报站,风驰电掣而过,我竟全然没有反应过来。
省保即酃县故城遗址,我在酃县那篇文中也提到过。虽说它曾是郡治,但废弃已有一千多年,自然是没啥能看的,只是据说在农田里还能捡到点“秦砖汉瓦”。出于晚饭后消食的考虑,我决定去投石问路一下,其实也就是想找到那个位置罢了。
从衡州大道拐入衡茶路,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像是瞬间由城市深入农村。路灯都没一个,饶是我胆大心细,也没敢走导航指引的那条无名村道。于是绕了点远前行到象山路口再折向西,在“英发”学校的一点亮光过后,路是更窄更黑了,除了路边黑黢黢的水塘或水田里的蛙叫,声息全无。黑灯瞎火又闷头前行了约五百米,显示距定位还有二百米左右,这时来到一个什么混凝土公司门口,突然传来一阵犀利的犬吠,似乎还在逼近。此刻我终于感受到了被人(或被狗)剪径的风险,“雄姿”既已不再,那还犹豫个毬,扯呼!这便是我在衡阳头天晚上访古的失意经历了,唯随处可见“酃”字地名,聊堪安慰。
由于八十年前的那场惨烈大战,衡阳城几遭灭顶之灾,名胜古迹自难幸存。盘点衡阳市区内方便参观的国保,有且仅有“湘南学联旧址”一处,这也不是其文物属性如何了得,更多还是因为“红色基因”吧(待我研究研究,如果方便叙述,下篇再提及)。从学联出来后,我决意前往来雁塔——这既是雁城为数不多幸存的真正古建,也是衡阳保卫战时我军的一处外围阵地。
明万历九年(1581年,辛巳年),此前高中探花、时任翰林院侍读的曾朝节衣锦还乡,以镇压风水的考虑,号召邑中士绅捐资建塔于城北三汲矶上。历时十余载,“塔成而雁来,为郡之圣域”,遂得名焉(事见曾朝节《来雁塔记》)。来雁塔正与回雁峰相对应,一来一回,路线都给雁安排明白了。其傲立江岸,亦有水路上的“灯塔”之效:看到它的时候,衡州近矣!四百余年来,有徐霞客、王船山等诸多名士在此留下华章。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如今来雁塔这一带颇显荒凉,周边是华侨城开发的大片地产,但似乎尚未开盘入住,人气相当惨淡。来雁塔孤立江边,远远望去,一片萧瑟,也并无多少名胜之风姿,唯有岸边一排新发芽的杨柳和几位钓客与之相伴。当日天色暗沉,气氛更觉阴郁,缓步登坡,径至塔院门前,“来雁塔”三个大字倒是金光闪闪,根骨不凡。几秒钟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copy的十米之外“雪帅”彭玉麟的手笔(清同治年间修缮时所题)。
塔院方圆不大,倒也干净整洁,只是围墙阻拦了远眺的视野——尤其是在塔门紧锁不可登高的情况下。不过塔近年的修缮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整体来看,修旧如旧,并无突兀。回来以后才知道,能有如今这般局面,当地已是下了许多功夫,甚至可以说成果斐然。之前这一带应该是城郊的工业区,塔旁边是各种化工厂,环境可想而知,据说塔身都已污糟成了黑色。咱早年也在湘江边上过学,对那种“排污”场面是触目惊心,在湖南那四年绝不吃鱼,便是此因。时过境迁,当主流群体终于意识到此种恶果并加以整治,总归是幸事。
来雁塔的修建正值张居正主政时期,大明国力尚强盛,体现在建塔上的,便是用料与工艺的高标准。四百多年后,当代建筑师在对塔进行修缮时,对这些砖石结构进行检测,结果竟还高于今世之标准。反例则是在东北方向与来雁塔相对的珠晖塔,该塔建于清朝覆灭前夕(晚于来雁塔三百多年),国势已衰败不堪,形制上虽效仿来雁塔(被人戏称为山寨版),但细节上处处透着草率,品质远逊之。我曾考虑前往一观,后因交通不便、时间紧迫而作罢。
除了“根骨”硬,来雁塔的命也很硬。衡阳保卫战中,受枪炮洗礼而未毁,此其一;1950年,大概是因为机场建设,湖南省航空站下令将来雁塔拆除,后经衡阳市政府上呈异议,终得省方批准“暂予保留”,暂字当头,虽是命悬一线,总归还是保了下来,这才有了如今的永久持牌,此其二。以上种种,便是来雁塔近代所历经的坎坷。
作为八十年代的老省保,来雁塔至今还没能升级,这让我感到有些捉急。据说当地曾给它申报过国七,显然未能通过,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我感觉第八批国保对于文物属性、文物年代的标准已大幅降低,而第九批的出台应已为时不远,我果断预测来雁塔将会榜上有名。故本文是以国保标准写就,只待日后“番号”+1。
接下来的目标是石鼓书院,从来雁塔过去的两公里路,我是走着去的。我始终觉得,公交+双脚不但环保,更是与一个城市“亲密接触”的最佳方式,只要是我一个人出游,定然如此选择。当然,这从GDP的角度显然不被喜闻乐见。
始建于唐代的石鼓书院可谓衡阳最著名的一处“古迹”,位列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三种说法,两种里面有石鼓书院),后来更是因朱熹的《衡州石鼓书院记》而天下闻名。石鼓书院尽毁于八十年前的战火,千载文脉就此断绝,极其可惜。所以这里如今只是个“仿古建筑群”,但环境清幽,古香古色,仍不失为一处名胜,当地文旅部门也很大气,将其免费开放。
石鼓书院与石鼓山摩崖石刻近年亦跻身省保,石刻在书院“下方”,规模不大且多已漫漶难辨,凭此升级或有难度。登临书院尽头的合江亭,但见窗外来雁塔之倩影,倒是有一种朦胧美。石鼓山位于蒸湘二水交汇处,地理位置绝佳,从窗前向下俯瞰,忽然惊喜地发现此二水之合流竟也是“泾渭分明”的!一时兴致大发,乃吟诗一首曰:
雁塔孤影杨柳伴,两江春水泾渭分。
千载丹书虽难觅,石鼓蜚声天下闻。
挥别这两处古代名胜,简单吃了份炒粉,我背起行囊,继续探访一处近代遗迹去了,且待下回分解。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