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处除三害》和《猎冰》两部剧火了,犯罪片再次亮相。
《猎冰》剧照 来源:豆瓣电影
提到这一类型片,绕不开一部经典《教父》。
据英国《卫报》报道,今年83岁的演员阿尔·帕西诺将出版自己的首部回忆录。
作为美国影史上的伟大演员之一,阿尔·帕西诺在《教父》中饰演麦克·柯里昂,从不愿接手家族事业的理想主义者,变为铁血无情的二代教父,他用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人物的成长与挣扎。
《教父》也创造了黑帮电影时代的传奇。
阿尔·帕西诺,来源:视觉中国
在电影诞生之初,犯罪片就随之出现,作为描摹人类社会的一面,时至今日,仍然成为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有过映射、有过夸张、有过变体,就这样走过近百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发展轨迹 。
01
美国电影:痛苦和恐惧不是死亡,还有挽回的余地
黑帮电影中黑帮分子是展开故事的核心,这是一群寄居在城市中有组织的犯罪分子,依靠着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形成共同体,在善与恶的冲突中交织与打拼。
1900年前后,黑帮随着欧洲移民涌入美国,很多是在欧洲生活不如意的底层人,他们生活在纽约底层街区,在社会管理的真空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
电影《教父》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从纽约走出来的帮派人物成为社会人物,他们的故事开始流传,好莱坞抓住这一机会,开始拍摄一些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黑帮片。相比于中国香港黑帮电影的虚构模式,美国黑帮片的底色多是真人真事改编。
电影《美国往事》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1930年美国颁布《海斯法典》,这是一部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明确规定电影中不可详细描述谋杀、盗窃、抢劫的方法,不得出现拷打场面……法典颁布后,好莱坞的内容创作进入到缓冲期,黑帮片中也没有直接的暴力描写,结尾也变为“恶有恶报”。到了60年代,《海斯法典》解禁后,新一代黑帮片出现。
1973年,《教父》一经上映,就斩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奖。《教父2》获第4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音乐、最佳美工六项奖。
《教父》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黑帮史诗电影。上映的时候,掀起了制片厂高投入制作大规模黑帮片的潮流。
电影《教父》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教父的成功让很多导演和投资人“眼红”,也奠定了其后美国经典黑帮片的模式。
进入到90年代,随着世界大格局的变化,社会与文化氛围也发生了改变,年轻人更多关注个体解放,偶然、反差感等元素融入,家族背景、政治抉择等宏大议题退出黑帮电影。
02
中国香港电影:走错一步,永远回不了头
在上世纪末,香港电影通过录像带在内地广泛传播,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黑帮片就是伴随着这股热潮逐渐兴起,成为独树一帜的类型片,其数量和丰富程度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具有香港独特印记的片种。
1986年《英雄本色》上映,导演吴宇森拍了一部现实和浪漫的英雄电影,票房收入创造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票房纪录,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引起了巨大轰动。黑帮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故事创造的内核,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展现主角的英雄侠义和兄弟情谊。
电影《英雄本色》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进入90年代,香港黑帮电影开始向小人物聚焦。陈小春和郑伊健是多少人的年少回忆,山鸡与陈浩南的恩恩怨怨又成为多少人反复吹水的话题,皮衣、牛仔裤风靡,义气忠诚成为了年轻人追逐和向往的情谊。小马仔一步步攀登权力高位,在道义情义的难题里挣扎求索。《古惑仔》大获成功,流行时尚的形象、青春血性的元素成为时代的标记。
电影《古惑仔2》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黑社会》是一部把黑帮片塑造为悲剧叙事的美学电影,在影片中很少看到激烈枪战或追击的画面,它以香港的社会变迁为切面,在虚构的、等级森严的香港黑社会制度下,完成对黑帮权力斗争的描摹。《古惑仔》里被美化的兄弟情谊、长幼秩序,在《黑社会》中被打破,将血淋淋的犯罪世界呈现给观众。
黑帮片之所以在当代失去了吸引力也正因如此,暴力犯罪应受到法律惩处,而不再具有浪漫的江湖味。
香港黑帮电影不止是一种类型片,往往是有重述历史、反映社会时弊、表达作者创作的个人情怀等作用。在其发展的几十年来,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时空也越来越丰富,黑帮电影的边界也在不断延展,和其他类型融合,变成一种元素,渗透到各类影片中。
2003年,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香港电影人逐渐北上,警匪对抗成为新的内容点,以扫黑、缉毒为故事背景,黑帮人物通常作为反派角色来突出主角,并最终得到制裁。
03
内地电影:善恶不迷茫
在类型电影的体系内,犯罪片、强盗片、黑帮片、警匪片、动作片等类型之间交叉重叠,彼此间存在迭代、融合、分野的过程。
因此,北上而来的黑帮逐渐变成元素,融合在刑侦片内。
刑侦片常常把故事设置在城市,因为城市有完善的法律和秩序,秩序与犯罪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是故事叙述的核心。都市是欲望的深渊,也是规则建构最完善的所在。
电影《烈日灼心》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近年来,随着扫黑除恶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都取得了佳绩,而扫黑除恶也成为文艺作品的来源。
去年《狂飙》吸引了无数话题和热度。很多人喜欢高启强,看到他从鱼贩变成黑帮大佬的起伏,看到他与妻子、弟弟妹妹相处时的温情,作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典型叙事,高启强的恶与他的情感经历相互交织,呈现出来的是“温情的反派”。
电视剧《狂飙》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上世纪20年代黑帮片出现,一路走来,黑帮电影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地区地域文化等因素,创生出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也在不断发展中融入符合社会价值和整体趋势的元素,成为电影生产中璀璨的荣光。
观影需谨记:犯罪终将受到法律制裁,不可迷信江湖起义。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资料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懂黑帮片——黑帮、流行文化与二十世纪的历史》
人民日报:《这部充满史诗感的黑帮片道尽了时代的宿命》
红星新闻:《香港电影往事: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许阳:论香港黑帮电影中的“侠”
陈宇:犯罪片的类型分析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出品/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统筹/赵小满文/陈湫林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湫林 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