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那家馆是始于清朝同治末年的满族风味餐馆,以白肉血肠等独特菜品闻名。历经变迁,始终保持传统烹饪方法,赢得食客好评。如今在沈阳重开,继续传承满族美食文化。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那家馆,原名吉兴园,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也就是1874年,到现在为止,这店的历史可有120多年了。这家馆子的创始人那吉有是咱沈阳老家的,正儿八经满族正白旗人。他根据东北民间和满族人在过年过节时爱吃杀猪菜,尤其是白肉血肠的习俗,在自家店里试着推出“白肉血肠”这道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味。结果呢,这菜一出,顾客那是络绎不绝,名声响彻四方。到了清末民初,也就是1912年,正式挂起了“那家馆”的招牌。

日伪时期,那家馆迫于无奈迁到了北京,一直等到1957年才重新在沈阳开张营业。那家馆的白肉血肠,选料讲究,做工精细,调料味道醇厚;白肉肥而不腻,肉烂香醇,血肠色泽鲜亮,口感细嫩;再配上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这些佐料,吃起来更是醇香四溢,回味无穷。

话说清同治年间,皇太极他亲娘舅叶赫那拉氏阿什达尔罕后裔,也是正白旗一支的那吉有,辞去朝廷官职,就在如今沈阳市小河沿风景如画的魁星楼前头,开了这么一家专门做满族风味菜肴的“吉兴园”。后来,饭馆又搬到了大东门里头,店面还扩大了。那吉有就照着东北民间和满族逢年过节杀猪吃白肉血肠的习惯,在原有的溜肝尖、溜三样的基础上增加了白肉血肠,经过不断改良提升,慢慢地,“吉兴园”的白肉血肠声名远播,赢得了四面八方食客的一致好评。

民国初年,那吉有的大儿子那文贵接过了老爹的衣钵,开始经营“吉兴园”。他不仅把“吉兴园”扩建成了两层小楼,还改名叫“那家馆”,正式挂出了金字招牌。除了保留深受顾客喜爱的白肉血肠外,那家馆还新增了坛肉米饭、三套碗、六碗六碟、满汉全席等菜品,那时那家馆已经颇具规模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那家馆从沈阳挪到了北京皮裤胡同。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那家后人又在沈阳重振旗鼓,开办了那家馆。特别是1979年后,不仅再次挂起了那家馆的金字牌匾,还恢复了传统的烹饪方法,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正宗的满族风味——白肉血肠。

那家馆的传统白肉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蒸白肉”,选用的是五花肉中皮薄肉嫩的腰排部分,切成6寸长、4寸宽的肉块,煮至七八成熟捞出晾凉,然后再切得薄如蝉翼,再上屉蒸一会儿就成了,这肉片微卷,肥而不腻,肉质烂而香醇;另一种是“抽刀虎皮白肉”,材料和刀工与蒸白肉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肉块煮四五分钟后取出烤至金黄色,再入锅煮熟,这样出来的肉片呈金黄,口感醇香,肥而不腻。

至于那家血肠,选用的是新鲜猪血制作,肠衣用猪明肠,并通过多种清洗方式去除污物异味。灌好血肠后开水下锅慢煮,煮好捞出用冷水浸泡即成。特点是血肠色泽明亮,味道鲜美嫩滑。吃的时候配以韭菜花、腐乳、蒜泥等辅料,更是醇香无比,美味绝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海泽钧

2.1万获赞 1000粉丝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不是气象学家不用知道云彩如何形成或气流里有什么成分但我却可以用我的眼采集天边的流云放在心里细品那份最抽象的唯美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也不是动物学家我不清楚鸟到底靠什么飞翔我只知道阳光下内对神奇的羽翼。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