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以摆脱的“鸟笼效应”
1907年,恰逢詹姆斯教授从哈佛大学退休之际,他与一位同为哈佛教授的物理学家卡尔森进行了一场赌约,詹姆斯向卡尔森保证自己将使他最终养成养鸟的习惯。最初,卡尔森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直到他的生日聚会上,詹姆斯教授赠予他一个制作精美的鸟笼作为礼物。从那时起,每当卡尔森家中有访客,他就不得不反复向他们讲解这个鸟笼的由来,而他的朋友们也经常指出,将这样一个精致的鸟笼仅仅作为装饰品看起来实在是有些浪费。屡次听闻这样的言论,卡尔森终于决定买一只鸟来填充这个空笼。
此件事例迅速提升了心理学家詹姆斯所提出的“鸟笼效应”理论的知名度,该理论解释了人们在偶然获得某物后,往往会继续添置与之相关联的物品的心理现象。
鸟笼效应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心理模式。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我们因思维惯性而不知不觉中屈服于“鸟笼效应”的例子。
当商场进行“买一赠一”的衬衫促销活动时,即便赠送的衬衫可能并非我们所偏爱的款式,出于“便宜为何不占”的心态,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将其买回家。回到家后,发现没有合适的衣物或配饰与新衬衫搭配,许多人不会选择扔掉这件衬衫,反而会购买新的裤子、裙子、鞋子或丝巾来配搭这件衬衫,这就是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几乎无所不在,你的生活可能正被“鸟笼效应”所左右,而你却将其视为命运的安排。
看到空鸟笼,就会联想到养鸟,这是我们的思维惯性。就如同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的物理属性一样,思维惯性使我们按照既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导致思维缺乏灵活性,不愿变通。
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你本身并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但鸟笼效应的存在仍然令人感到不安。即使你对事物间的联系有着清晰的认识,未被鸟笼逻辑所束缚,
如果周围大多数人都遵循这一逻辑,你将成为异类。他人不理解的目光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迫使你遵循大众的思维模式采取行动。
要想避免鸟笼效应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我们时刻审视自己是否被潜意识中的“鸟笼”所限制?
理智思考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鸟笼思维?
当我们打破自身的鸟笼效应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避免受到他人影响,不为了满足他人心中的鸟笼而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方式。鸟笼效应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不论是选择养鸟还是丢弃鸟笼,都比不断解释为何家中有一个空鸟笼来得简单许多。
“你的人生被鸟笼效应所操纵,你却误以为这是命运。”
这句话凝聚了鸟笼效应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以及人们对于这种局限性的无意识接纳。总的来说,关键在于我们不应该让“鸟笼”限制我们的生活。走出心理上的鸟笼,打破思维惯性设定的界限,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