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X疾病”的消息引发关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警告,近日国家疾控局也对“X疾病”作出回应。到底什么是“X疾病”?我们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X疾病”?
“X疾病”,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疾病,而是一种现实可能性,是指由新出现的病原体或任何具有大流行潜力的已知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联合国官网对“X疾病”的介绍中提到,“X”代表人类未知的事物,当一种新型疾病首次出现时,我们所知甚少。因此,“X疾病”最大的特点为突发性高、传播能力强、易变异、监测、检测难度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
“X疾病”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疾病。央视新闻截图。
为何会提出这个概念?
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采用了“X疾病”这个术语。当时,世卫组织在发布的预防流行病研发行动蓝图中,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出席今年1月17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时就“X疾病”发出警告,一种“未知”的病理现象可能导致“比新冠大流行还要高20倍的死亡率”。他呼吁,为应对“X疾病”这一共同的敌人做准备。
他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亦表示,“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他认为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
关于提出“X疾病”概念的初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新现或变异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而提到谭德塞发出的警告,赵卫认为主要是为了引起公众对“X疾病”的关注,并不意味着下一个流行的“X疾病”的死亡率会比新冠疫情高出20倍。
哪些疾病称得上“X疾病”?
谭德塞表示,新冠可能是第一个“X疾病”,科学家和专家正在就此积极探讨相关应对经验。此前已有科学家建议,将新冠视为首个“X疾病”。
2020年2月,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委员、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病毒学负责人玛丽昂·科普曼斯也曾在美国《细胞》双周刊上撰文称:“这场疫情正迅速成为第一个符合‘X疾病’类别特征的真正流行病挑战。”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认为,目前新冠病毒感染与“X疾病”最相似,因此要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及时总结,这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应对“X疾病”。
“X疾病”一定会来吗?
世卫组织称,新的病原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赵卫则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性,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来看,未来“X疾病”一定会在某地发生。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教授陈耀庆表示,“过去100年就发生了很多全球性的流行病,比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3年SARS以及最近的新冠大流行。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人口密度以及接触频率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环境变化,动物与人之间的接触增加导致人兽共患病的出现等,都有可能导致新的大面积的流行病的出现。”
中国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25个病毒家族中,有约167万种未知病毒有待发现,其中63.1万到82.7万种可能感染人类。此前他亦介绍,全球的专家普遍认为,也许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暴发另一种新的传染病。
如何科学防范?
3月9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回答了关于“X疾病”的有关问题。王贺胜表示,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王贺胜说,中国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科学防控体系、群防群控体系。
赵卫认为,“X疾病”的病原体具有未知性,增加了预防和治疗的难度。因此,疾控机构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最后,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则建议,在公共卫生方面,要实施广泛的公共卫生教育,提高人们对“X疾病”的认识;强化个人和社区的预防措施,在疫情暴发时,采取相应的社交距离和隔离策略,以减缓疾病传播速度;确保信息传播透明度,及时向公众传递疫情信息,避免谣言和恐慌;政府可制定应对“X疾病”的预案,协调各部门合作,确保全面有效的疫情防控。
据了解,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这个系统可以使传染病监测预警更加灵敏,相关数据上报得更及时,实现传染病防控的早发现、早控制,降低传染病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民众如何应对?
赵卫强调,公众无需担心“X疾病”。但是,由于“X疾病”具有未知性,流行初期可能存在传染源或传播途径成谜的情况,第一时间就确定最适当的个人防护方法是相对困难的。
作为公众,可以及时关注疾控部门的公告,一旦发生“X疾病”,按照相关指引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早期感染;除了养成关注疾控机构公告的习惯外,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可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规律,适当运动,尽量减少接触野生动物等。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