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健康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正确对待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挫折,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生成长给予积极引导的一种心理状态。教育心理健康对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教与学的内在规律。教师要掌握这些规律,完成教学任务,良好的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才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如果教师长期处于压抑、烦躁的负面情绪中,不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还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严重破坏教学秩序。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接受者。教师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更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会用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成长在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则难以真正关爱学生,也无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教与学的和谐互动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心理健康,则能以开明的教育理念面对差异,用理解和包容来化解矛盾,从而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而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则可能在言行举止上出现偏激和暴力,破坏师生关系,削弱教学效果。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果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则整体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部《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报告》显示,约有2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教师心理健康质量低下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育心理健康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教学效果、学生成长、师生关系、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显而易见,高度重视和积极促进教育心理健康,是完善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当前,在基础教育一线,偏高的压力水平使不少教师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压力源主要来自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薪酬待遇差、晋升机会少等因素,而压力过大会导致教师出现焦虑、抑郁、躁狂等心理问题。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减轻教学工作压力,是当务之急。应合理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建立弹性工作制度,改进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制度,减少教师非教学性工作量,并完善教师休假制度,保证教师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加强校级教研管理,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并改善办公场所,优化工作环境。另外,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教师提供个别或小组心理辅导;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丰富教师业余文体生活。这样可以全方位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许多教师情绪自我调节困难。在情绪调控上存在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明显的敌对情绪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这导致教育教学中时有出现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辱骂的事件。加强教师心理质量教育,不仅要量体裁衣,更要教育和关怀并举。学校应该开设教师心理健康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提供个人心理测试,开展教师小组互助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教师的心理动态。对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教师要给予心理辅导或专业治疗。这将全面提升教师的心理抗压能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师生之间相处也从长晚辈的训诫教育变化为朋友间的引导交流。很多教师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师生关系存在隔阂。部分教师将增加学业负担和严格约束视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忽视了理解和信任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导致师生关系存在明显隔阂,互动交流不足,学生无法获得情感支持。人性化、民主化的教育理念,亟需在教师培训中凸显价值。在师资培训中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使教师养成爱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使教育回归人性化。这可以缩小师生隔阂,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是长期职业、终生职业,职业倦怠的问题亦不能忽视。教师存在中度或重度职业倦怠,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下降、责任感减弱,这会削弱教师的教学效能,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心理健康投入,落实政策保障,要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将其纳入师范和在职培训,在学校设置专职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开展宣传,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考核。改进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制度,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评审与教学年限挂钩,对于青年教师可以大胆的开展“以考代评”“以绩代评”,让教师可以在不断地自我提升中消除职业倦怠感。以此,可以从顶层设计和资金保障等方面促进心理健康工作落地见效。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健康关系重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使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感受到尊重和支持,学生成长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教育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系统提高,从而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张如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历,副教授,教育部“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专家,教育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语文学科副主编。)

举报/反馈

手机中国网

7146万获赞 237.8万粉丝
随时随地了解环球动态,听见中国声音
中国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