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的整个知识系统里,贯穿着现代政治最核心的理念,这就是民主。尽管对于民主的内涵存在巨大的分歧,但是民主的观念却依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搜索师生关系,我们会发现,理想师生关系的所有谈论,根本观点惊人的一致,理想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几乎所有谈论都把平等看成是理想师生关系的精髓,或者说根本原则。

是的,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难免是拘谨的、压抑的,甚至是恐惧的、痛苦的;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的应有权利无法得以充分保障,自由天性无法得以充分展现,学习积极性无法得以充分调动,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都很难发生。因此,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受到严峻挑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和目标。

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曾对企业内部的沟通进行了一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大约只有20%~30%能够被下属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下级反馈给上级的信息,更是仅有约10%被上级所了解,可是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以达到90%以上,差距巨大。这说明沟通存在位差的障碍,这种现象就被管理学家称为“沟通的位差效应”。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要想实现沟通的有效性,就需要打破位差所带来的沟通障碍。而要打破位差所带来的沟通障碍,自然需要想办法消除位差。没有了位差,这种障碍自然也就消失了。但又如何做到没有位差呢?位差是事实存在的,不可能凭空消失。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不仅仅是“人”,而且也是特定的身份。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能成为教师呢?是学生要求的产物吗?是家长推选的结果吗?或者,只是因为他特别努力吗?都不是,而是因为社会最终把教师这种身份赋予给了他,委托他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样的道理,一个未成年人为什么会成为学生呢?是教师指定的产物吗?是家长决定的结果吗?或者,只是因为他想成为学生所以就成了学生吗?都不是,而是社会最终把学生这种身份赋予给了他,让他到学校中接受教育。正是在社会进行了这两种身份赋予之后,成年人与非成年人才成了“教师”与“学生”。于是,面对学生,作为“社会代表者”或者“社会特派员”的教师也就天然拥有了社会所赋予的教育权力。

教师拥有教育权力是师生关系本身得以存在的前提。假如教师并不拥有教育权力,那学生究竟凭什么非得在这个同自己非亲非故、自己未必喜欢甚至十分讨厌的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呢?曾有国外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师完全放弃行使教育权力、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时,学生作为人所必然同样具有的“恶”性便会无所顾忌地“逃窜”出来、蔓延开来,班级便会矛盾丛生冲突四起,陷入一片混乱。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拥有教育权力是教育活动得以顺畅进行的前提。因此,在日常教育情境中,一旦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出现冲突且不可能仅凭学生自身便可搞定时,就需要教师出面干预,进行引导、劝阻、沟通、调解乃至根据有关规定加以处理。

当然,仅仅拥有教育权力是不够的,面对学生,教师还需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而根本还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师生之间在受宪法保护的权利上的平等,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人格的平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 他说: “无论是聪明的、 愚蠢的、 干净的、 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 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 多给学生一份温暖, 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 因此, 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 “把学生看作天使, 教师便生活在天堂; 把学生看作魔鬼, 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

如果一位老师把学生当作朋友的话,那么,恭喜你,你有那么多的朋友,见到朋友打个招呼是很正常的事,朋友向你问好,你一定会满意地答应,并热情地回应。找个话题跟朋友聊几句也是常有的事。朋友说话你一定要认真倾听,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交流的最有效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自由,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愿意主动投入的有效的课堂 。

举报/反馈

教育生活园地

2271获赞 373粉丝
分享教育,行走世界,感受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