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俨然成为一个热门议题。来自社会各界的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不同层面对此提出建议,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
他们普遍认为,要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在微观层面的家庭内,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轻松、可靠的生活氛围,也需要学校层面的科学引导,同时需要社会力量提供支撑帮助,政府则需要以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谢志斌。图/受访者提供
【1】人大代表调研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可逆转的”
全国人大代表谢志斌,他同时是孝感市社会福利和医疗康复中心主任,他发现前来就医的患者中有相当大比例是青少年。造成这一现象,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业压力。“很多是单亲家庭,再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谢志斌说,“学业内卷给学生的压力也很大。”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逆转的。”谢志斌在调研中发现。对此,他建议,通过加强医院与学校合作开展心理问题筛查评估、咨询服务,干预治疗和健康指导,进一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服务队伍与流程建设,提升其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他还提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专业医疗机构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及时有效通过各种形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和谐和素质全面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认为,青少年抑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源,包括青少年的课业负担重、互联网的危害、父母焦虑的传导、抑郁症诊断治疗扩大化等因素。
丁佐宏。图/受访者提供
因此,他建议,加强挫折型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有条件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训。学校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等。
丁佐宏主张,家长应以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青少年,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支持。“当父母做到真正的从容,理性,积极努力,顺其自然,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他表示。
在社会层面,则应当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商业类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价机制。此外,还可以开展面向心理测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以公益服务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他还提出,需要谨防安眠药等相关药品的滥用。目前国家列管的精神类药品,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对于二手交易平台、网购精神类药物等违规操作,加强管制。
【2】多位委员代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将心理疾病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九派新闻梳理发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还有更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贵港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燕锋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如社会重视度不足,政府组织和投入不足;预防干预服务体系不完善,跨部门协作不够;社区纽带平台作用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缺位;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医生紧缺等问题。
对此,李燕锋建议,要从政府层面更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政策,加强组织、引导和投入力度,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提供充足保障。
其主张,推动各地将心理疾病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充分发挥官方网络咨询平台力量,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主张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等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减轻求医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杨扬,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借助体育,有效地改善、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她提出,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心理课程,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开展心理健康体育活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智能科技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他建议,“以大模型技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与干预水平”,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
刘庆峰提出,设立专项攻关项目,加强认知大模型技术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筛查和干预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搭建医教互联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预警、干预的动态追踪管理平台,利用认知大模型辅助提升中小学心理老师工作能力和工作覆盖面。
九派新闻记者 王佳箐 温艳丽 北京报道
编辑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