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里有句话,“既生瑜何生亮”。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句话应该改为“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里,诸葛亮和周瑜并没有那么多的交集,也没有书里写的那么夸张的斗争。只是作者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形象才故意制造出那样的故事情节。而在现实的历史里,诸葛亮和司马懿却是实实在在的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关中书写了一场人间活剧。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是十分相似的一对人。他们如同两面一模一样的镜子,互相照射着对方的光芒。虽然两人结局不一样,但两人的为人处事,办事手段都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是他们两个惺惺相惜的原因。

诸葛亮和司马懿

二、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忠臣。

诸葛亮大家都知道,是蜀汉的忠臣。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后,诸葛亮便为刘备尽心尽力的工作。刘备在前方作战,诸葛亮留镇后方,足食足兵,让刘备免除后顾之忧。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病死前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受刘备重托,独立支撑起蜀汉的江山。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方面内修政治,一方面加强武备。在训练了一支精锐的蜀军后,诸葛亮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接着进行了五次北伐。终于在第五次北伐中,病死军中,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诸葛亮

而司马懿则对曹魏更忠心。他是第一批拥护曹家代汉的臣子。在曹丕年代,他屡次为曹丕出谋划策,深得曹丕信任。曹丕对他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将半壁江山都交给了司马懿。

等到曹丕离世,曹叡即位,司马懿是曹丕指定的三位辅政大臣之一。司马懿在魏明帝一朝,也可谓鞠躬尽瘁了。他收孟达,拒诸葛,下辽东。为曹魏立下了汉马功劳。最终,魏明帝死时,把幼帝托孤给司马懿,让他和曹爽一起辅政。

终司马懿一生,比诸葛亮要忠心多了。诸葛亮才托孤一次,可司马懿就被任命辅政两回。

司马懿

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激情碰撞。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战场相遇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这两次北伐,让外人看得眼花缭乱。两个人的对决真是达到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四次北伐,发生了历史上备有争议的一战,西城之战,也因字划的原因,称为卤城之战的。这一仗,《三国志》没有记载,《晋书宣帝纪》说是司马懿大胜,攻拔诸葛亮军营,俘斩万计。而《汉晋春秋》则说是诸葛亮大胜,获甲首三千,玄铠五千领,戎弩三千一百张。

不过这一仗,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是诸葛亮方面打了大胜仗,却不曾看见有人立功受奖。如果打了大败仗,也不见诸葛亮如失街亭一样自贬三等。而司马懿也一样,虽然增加了封邑,那也是在诸葛亮撤军之后,也没有看见诸葛亮大败后率军逃跑,倒还是继续对峙状态。

我个人的看法是,双方应该有过小规模的试探性交锋,不管是谁胜谁负,最终也没有打破最后的僵局,没能产生战略性的后果。最终双方进入僵持状态,诸葛亮粮尽撤军。这次交锋双方唯一的战果就是张郃战死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

第五次北伐也是与第四次相似,双方的对峙时间创下了记录,整整一百多天。到最后,你不攻,我也不打,双方和睦相处。大家都在屯田,谁也不打扰谁。直到诸葛亮病死撤军拉倒。这次双方最后的战果就是魏延战死了,不过是自己内讧战死了。

这一段历史引发了无数人的兴趣,诸葛亮和司马懿在这两次碰撞中激情四射。而两个人在这两次碰撞中的表现,也是后来人们评判两人军事水平高低的依据,引发了无数的争议。

四、正是相似的诉求才带来了共同的感情。

为什么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战争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诸葛亮不会打仗还是司马懿是个蠢材?两个人到底在打什么哑谜?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诸葛亮的手下魏延一直嘲笑诸葛亮胆怯,而司马懿的手下包括张郃都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难道是两个胆小鬼在对决吗?到底是孰是孰非呢?

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心知肚明。两个人,一个弹琴一个听,一个唱来一个和,互为知音。

诸葛亮

历史到这个时候为止,两个人还都是各国的忠臣,都在为各自的国家忠心耿耿的效力。但是,两个人还都有一个身份,权臣。只不过诸葛亮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而司马懿正在转化中。

权臣最需要什么?那就是权力。所有权力中最重要的是那样权力?那就是军权。没有切实掌握军权的权臣会有什么下场?身死族灭!

我们对照一下吴国的诸葛恪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有才能,如何为国家立下再大的功劳,如果你没有切实掌握军权,一旦皇帝对你产生猜疑,立刻就会有杀身之祸。故此曹操曾经说过,让我交出权力回封地安享晚年,那是图虚名而受实祸,我是不会干的。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一样的,必须紧紧抓住军权,时刻不能放松。正是这共同的诉求,才带来了四、五次北伐的奇观。

五、两个人深情表演,各取所得。

诸葛亮在这点上做得很好,他有着托孤大臣的身份,再加上蜀国的军队大部分又是他训练编组的,他很轻松的就把刘备遗嘱“统中外军事”的李严排除出局了。蜀国除了李严手中的两万人马,其他的都被诸葛亮抓住手中。流放李严后,诸葛亮实现了军权的统一。除了魏延还嘀咕几声,蜀汉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诸葛亮

当然,掌握了军权就必须北伐,否则就无法对大家交待。因此,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以北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凡是反对诸葛亮的人,就是反对北伐的人,就是大逆不道的人。北伐成了诸葛亮必须完成的事业,不管有没有能力,不管国家实力许可不许可,也必须北伐。

而司马懿的处境比起诸葛亮要差得多。我们研究一下司马懿的生平,可以发现他的人生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曹丕以前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被当作幕僚谋士使用。因为这个时候曹操、曹丕对司马懿有戒心。第二个阶段,曹叡阶段,开始掌握军权,扩张势力。第三个阶段,曹芳阶段,这个时候司马懿装病赚曹爽,消灭曹家势力,专权达到顶峰。

曹操和司马懿

而第二个阶段里面,又分三大步骤。一是擒孟达,二是与诸葛亮对峙,三是平辽东。而与诸葛亮对峙的这个时段,就是司马懿人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司马懿最终掌握了军权,有了自己的军事班底。

六、第四、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相爱相杀。

司马懿掌握军权的路上,以擅自出兵擒孟达开始,以出兵辽东消灭公孙渊结束。擒孟达和平公孙渊都是打得机动灵活,有声有色,可为什么和诸葛亮的战争却死气沉沉,是真的打不过诸葛亮吗?

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对峙是双方最好的选择。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对峙。

从诸葛亮这方面来说,首先,诸葛亮的军队主要是由山地步兵组成,因此用兵谨慎的诸葛亮选择战场地形一般都在山地丘陵地带,不去有利于曹魏铁骑纵横驰突的平原地带。这也是魏延嘲笑他胆怯的原因。第二,诸葛亮希望引诱司马懿到他不利的地形进行决战,在摧破司马懿的主力后再进攻关中平原,诸葛亮不会去平原地带决战。第三,诸葛亮的军队攻坚能力太差,不能攻破司马懿的坚垒,无法用强攻的办法逼迫司马懿决战。如果司马懿不出战,诸葛亮就只剩下死耗对峙一条路了。

诸葛亮

而在司马懿这个方面来说,第一,在战前就已经与曹叡交换过意见,抓住诸葛亮后勤困难的弱点,采取以防御为主,等诸葛亮撤军再相机追击的方针。第二,摸清了诸葛亮的战术意图,知道诸葛亮无奈我何,根本就不理睬诸葛亮的任何挑衅,不给诸葛亮可乘之机。

第三,司马懿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切实把关陇军事集团的军权抓到手。战争时间拖得越长,越有利于司马懿对下属的考察,更换,培养。在刚开始,这支军队是对司马懿有抵触的,尤其是以张郃为首。司马懿不是诸葛亮,他能够识人任人,区区一个张郃他毫不留情。他在第四次北伐结束,就逼张郃追击诸葛亮,借诸葛亮的手结果了他。在第五次北伐期间,他又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把这支军队抓到了手。

后来,淮南三叛,可也没有听到关陇叛变的消息。关陇军队随司马氏平定叛乱,灭蜀平吴,为司马氏立下了汗马功劳。它投靠司马氏就是从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开始的。

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惺惺相惜,互相配合,让司马懿最终获益最大。诸葛亮给司马懿除掉了最大的对手张郃,送巾帼让司马懿甄别了部下,提高了权威。到最后撤军,还丢下大批粮食物资给司马懿。后来关东饥荒,司马懿运送五百万斛粮食给京师赈灾,这里面就有诸葛亮的粮食。诸葛亮死后还帮助司马懿获取民心,可以说对司马懿仁至义尽了。

但司马懿最终还是欠了诸葛亮一个情,没有追上魏延把他杀了。

七、历史的遐想。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最终得到了贤相的称誉,千载流芳。他在接受托孤的时候,被刘备用话语逼住,无从反悔。最重要的是他死的时候,孩子才八岁,没有能够接班的能力。不过他指定蒋琬费祎的举动也有待商榷。刘禅即位时是十七岁,到诸葛亮死时已经近三十了,竟然还没有理政的能力,这又代表了什么?

而司马懿,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到了曹芳时代,被曹爽相逼,危如累卵。最后反戈一击,走上了代魏之路。如果他和诸葛亮活一个岁数,都是五十四岁就死了,历史又会怎么样去评价他呢?

司马懿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九泉之下,这一对相爱相杀的好朋友应该会相笑互和吧。

举报/反馈

娜存碎暴脸1p

10.7万获赞 1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