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最近,AI技术因为一件很温情的事件,再度引发关注。
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去世后,他十分思念,就利用AI技术,使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不仅可以唱歌,还能对话。原本天人永隔的亲人,竟通过数字实现互动,场面十分感人。
这一场景,不禁让人想起《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有网友表示,理解图恒宇,成为图恒宇;也有网友认为,这才应该是AI存在的意义。
包小柏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反复地尝试训练后,如愿用AI复刻出“数位女儿”,可即时响应问话。前阵子老婆生日时,一家三口一起唱生日歌,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
此前,包小柏曾表示,女儿去世后,他就再也没有理过发了,“因为头发有一段是曾经天天触碰过女儿额头的”。女儿去世后,他很难走出失去女儿的阴影,甚至不敢面对亲友的问候。
为改变这一情况,包小柏花了两年时间,和AI技术团队合作,通过女儿生前留下的3句英文对话,重现女儿声音。他曾透露,女儿在离世前因气切插管无法发声,他誓要用科技重现女儿的声音及影像,“我要给她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最完美的声音,让她在美轮美奂的数字世界,继续生存下去。”
包小柏还继续攻读了博士班,为了把女儿生前留下的荣誉生纪念章挂在自己的博士服上。
对此,有人问他,“你知道这不是真实的吗?”包小柏表示,他其实不在乎,他真的很想念他女儿,所以才会做这一切。
包小柏称妻子收到这份“礼物”后,夫妻俩感受到了亲情联系,关系破冰,他觉得自己“做对了”。
澎湃评论 | AI“复活”亲人:新技术正在重塑人类伦理观念
用AI“复活”已故亲人,可以抚慰人心,填补或缓释很多遗憾,这样的需求显然很有市场。
南京一个5人的AI技术团队,在半年多时间里,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这项技术蕴含的社会和伦理价值,显然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无法被忽视。
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消解争议
现在回过头去看,对AI技术的应用,大众心理其实经历了一个惊讶—怀疑—焦虑—释然—接受的过程。这也符合人类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项新技术诞生之初,往往缺乏大规模应用场景,甚至会出现一定的非法应用。比如,互联网出现后,淫秽信息传播成为一大“牛皮癣”;即时通讯软件诞生后,曾被用于不良交友;AI换脸也引发虚假信息传播。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一种特征,很难完全遏制,甚至也可视为检验技术成熟的必经之路。
大多数人接触新技术,初期的新鲜劲头过去,面临满地的芜杂乱象,往往感到失望。而新技术真正的社会价值,此时还在酝酿。以AI换脸技术为例,最早可追溯到2017年,经过六七年发展,在经历各种AI诈骗事件后,它的真正社会价值正在浮出水面——“复活”已故亲人只是其中一项。
影视行业,同一演员在不同年龄和场景中快速切换,化妆和特效可以借助AI技术。在动画和游戏行业,动作和表情捕捉已是一个专门行当。真人提供真实的表情动作,AI实现真人难以完成的画面。在新技术推动下,娱乐行业不仅真实丰富,生产效率也将极大提高。
安防领域,AI技术可用于身份识别和现场监控,大量节约人力,提高安防效果。而在教育和展览行业,这项技术帮助还原历史人物,创设文学人物形象,提升教学和观赏体验。
医疗领域,AI技术亦有用武之地。该项技术能帮助还原和建模,在面部修复或整容手术时,为医生提供帮助。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假想和研究,谁能预判将来呢?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应用,无数突破的节点,可能都迸发出新的应用场景。
当然,AI技术也会打破真实和虚拟的边界,使人类的存在“失真”;AI“复活”已故亲人还可能引发人类情感和伦理方面的争议。只不过,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消解争议,重塑人类的新生活、新价值、新伦理。
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新科技带来的前景难以想象,明智的态度是鼓励发展,边发展边完善。不视其为科技怪物,也不过多设置条框门槛。只有在技术发展中,才能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
著名的英国“红旗法案”故事,很值得回顾思索。19世纪中期,早期蒸汽机车刚诞生,技术还不太成熟,噪音大速度快,开动起来会惊扰行人和马车,于是英国颁布法案,要求对蒸汽机车限速,并指令一名人员挥舞红色旗帜,用来警示车辆附近的行人与旁观者。
“红旗法案”看似兼顾各方利益,实际限制了科技发展,此前在现代交通一路领先的英国逐渐落后,错失了内燃机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机会。“红旗法案”也被后来的学者反复提及,要审慎对待新科技的监管。
与此同时,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一个可借鉴的思路是:任何诈骗或侵权等违法事件,都有具体的施害者,把握核心事实,运用现有的法律规则予以追究。在此过程,AI其实只是工具,侵权者受到惩罚,将带来新的规则示范,并有威慑的效果。
而现有法律难以企及的细微之处,可出台新规则,补充漏洞,通过不断“打补丁”,形成新领域的规则体系。与事前创设的宏大监管体系相比,这种渐进式“规则补丁”不仅给受害者提供补偿,也能给行业发展留足空间。
以AI“复活”亲人为例,谁有权采用AI技术“复活”逝者?产生的数据属于何种权益?任何人都可以被“数据复活”吗?这些领域此前并无经验,只能靠一个个争论,把规则梳理出来。先让技术快速发展,规则紧随其后,这是历史经验,也是我们面对AI应有的现代化理念。
(本文综合陈兴杰/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垚瑞/澎湃新闻、橙柿互动)
来源:澎湃新闻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617.2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