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人生的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挑战和成长任务。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个人在各个阶段实现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心理科普 || 人生发展心理八个阶段】

我们的人生旅程被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定义,每个时期都承载着独特的心理特点与成长任务。心理学上将这个连续的演变过程细分为以下八个关键阶段,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里的心理需求和潜能。



1. 婴儿期——依赖与信任的构建:新生儿至一岁期间,婴儿通过与照护者的互动形成对世界的基本信赖感。

2. 幼儿前期——自主性的萌芽:一至三岁的孩童开始探索自我,学习简单的自我控制和自主技能。

3. 学龄前期——主动探索与幻想的世界:三至六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充满想象力,并开始更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

4. 学龄期——勤奋与自信的培养:从六岁到青春期,儿童在这个阶段专注于学校学习,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

5. 青少年期——自我认同的探索:青春期是个人尝试不同角色与身份,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

6. 早期成年期——亲密关系与事业的确立:成年人在此阶段致力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职业道路。

7. 中年期——创造力与贡献的体现:此阶段的人通常致力于家庭、工作和个人成就的扩展,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8. 晚年期——反思与完整性的追求:在生命的晚年,个人往往回顾一生,并努力达到内心的和解与满足状态。

这八个发展阶段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心理蓝图,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在各个阶段实现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01

婴儿期(0~1.5岁)

在婴儿期,我们绝不能将他们简单视作只需吃饱就满足的无知小生命,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这一阶段,孩子正经历着信任与不信任的基本心理斗争。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辨认身边的人。当婴儿感到饥饿或哭泣时,父母是否能及时出现,这对于建立孩子的信任感极为关键。

信任感的培养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它铸就了“希望”这一人格特质,增强了个人的自我力量。拥有信任感的孩子会勇于怀有希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对他们的未来抱有明确的期望。

相反,如果缺乏信任感,孩子们可能会变得不敢怀抱希望,经常担忧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希望”定义为:“对自我愿望能够实现的一种持久信念,它是一种对抗消极力量、象征生命诞生和活力的精神呐喊。”



0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许多重要的技能,如爬行、行走和说话。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做出选择,即决定坚持还是放弃,这意味着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决策自己的行动。在这个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变得尤为激烈,因为孩子正经历他们的第一个反抗期。父母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例如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孩子对不卫生的行为感到羞耻,以及按时进餐,珍惜食物等。同时,孩子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他们会坚持自己吃饭、上厕所的方式,这使得培养良好习惯变得颇具挑战。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会频繁使用“我”、“我们”和“不”等词汇来对抗外界的控制。父母不能放任孩子的任性,因为这将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然而,如果父母的管理过于严格,也可能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当的保护或惩罚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怀疑。因此,父母需要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以帮助孩子在内心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埃里克森将意志定义为:尽管存在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但仍能坚定地做出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03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04

学龄期(6~12岁)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应当在学校得到适当的教育,以便应对自卑与勤奋之间的冲突。学校不仅是一个让儿童学习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未来生活必备知识和技能的环境,而且还是培养他们勤奋精神的关键场所。通过成功完成学校的学习课程,孩子们能够培养出强烈的勤奋意识,进而在未来独立生活和承担职业时具备信心。

但是,如果学习过程遭遇挫折,则可能导致孩子们感到自卑。此外,若孩子们过分重视自己的工作,而忽视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他们的人生可能会变得不圆满,甚至令人遗憾。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将工作视为人生唯一的职责,并把工作成就作为评价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他有可能变成一个仅被其职业技能所定义的、对老板唯命是从的、缺乏独立思考的劳动者。

只有当儿童的勤奋意识超越自卑感时,他们才能发展出所谓的“能力”这一品质。正如埃里克森所指出的,能力是建立在不受自卑影响的自由操作技巧和智慧的基础上,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



0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06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07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08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在老年阶段,随着身体力量的衰减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老年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况。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冲突,特别是需要面对内心的绝望感。当老年人回望自己的人生时,他们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要么是满怀成就感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要么可能带着绝望步入生命的终章。自我调整是他们接受当前状况、肯定现实的过程——这是一种深刻的领悟,一种超然的智慧。如果一个老人的自我调整能力超越其绝望感,他或她将展现出智慧的特质。正如埃里克森所定义的:“用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对生与死的看法会深刻影响下一代在儿童时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这意味着人生发展的第八阶段与第一阶段是相互连接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在每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都面临一个核心的挑战,成功解决这个挑战会带来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个体在经历每一个阶段时都能向积极的方向成长,那么他们就能够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相反,如果未能适当应对,就可能出现心理社会的危机,从而引发情感问题,并最终发展出不完整的人格特征。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举报/反馈

戴戴幸运懂你

973获赞 111粉丝
专业从事心理、家庭教育、企业EAP、个人成长、职业化发展的咨询,服务超过1万+人次。以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体系,重视建立健全人格,注重积极教养,致力于探索“积极心理学”和“幸福关系学”。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南昌县懂你教育咨询服务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