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杨宏
作者简介:
桡哲,独立学者。10余年来,致力于东岳哲学的革新、研究、传播和发展。
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三大起源通论》(含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心理学基础理论《狭义心理学》、《物演人格论》;哲学通史《物演哲学史》;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基于“物演新论”对革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革新
上文已具体阐述生理需求和繁衍需求,接下来再看:
三、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是同等重要。就像单细胞生物会面临着高温、异常酸碱度区间、太阳辐射、压强异常、危害自身等环境和对象,所以单细胞生物必然是需要有对应的保护机制来维系自身的“安全”。
譬如说,生物学家给厌氧单细胞的水中滴入一个氧气气泡,那么这些单细胞会不断游移,最终远离这个氧气泡,这叫趋性反应,是一种自发性的安全保护。也就是在单细胞生物阶段,它还没有感官,更没有神经,它仅有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但是,它已经能够在依存识别上产生最初级的定向避害运动,只是说单细胞生物是基于表面的受体达成的识别性定向运动,从而使得厌氧单细胞逃离不适宜的环境,可以说这是最原始的机体下意识,一旦触及有害对象就立即表达出某种直接行为。
但要知道,因为安全需求并没有类似肠胃器官和性器官的内在驱动载体,而是以情绪中枢或类情绪中枢拓扑结构为载体,所以本质上就不能与生理需求和繁衍需求相提并论,而所谓的安全需求自发驱动基本都是以类情绪中枢和情绪中枢作为载体。
【马斯洛所谓的安全需求仅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谈及,诸如人们对安全、稳定、保护、依赖、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追求,也包括社会安全的内容,像人对秩序、体制、法律、和平、安定、有所依靠等方面的需求倾向,以利于机体状态的健康成长,但这肯定是局部不全面的。而在“物演新论”的思想中则是将安全需求扩大到了整个生命存在阶段,特别是在本书中将其落回到安全需求的载体,这便能最大程度的阐述清楚安全需求的内质。另外也要注意,特别是在中等动物社会和人类中晚期社会,个体的安全是交付给群团整体,并不一直都是个体在独立的面对种内和种外竞争。】
四、归属需求。
所谓“归属需求”就是说,无论是群团化分工的动物还是简单聚合的动物,对于同类都有一种先天的“归属需求”,这是任何群体性动物必然先天自带的归属需求。
因为,对于大多数后衍的群体性动物而言,单纯独立的个体越来越难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存续,必须依靠群团才能实现自身和物类的存在和存续,这必须要有融合进群团的归属性驱动,否则无论是个体还是物类都无法正常的存在和存续。
只是说,归属需求要分为血缘性归属需求,和非血缘性归属需求,都是以情绪中枢拓扑结构为载体的自发性内在驱动。
由此,就能解释自己的孩子会对自己的家庭会在归属感,中国人会对中国有归属感,这些都是归属需求内在驱动的产物。包括马斯洛的理论中,人们需要朋友、爱人、妻子、孩子,以及在群体中所处的恰当的位置,渴望得到社会与团体的认可、接受,希望与同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本身都直接指向归属需求。
五、尊重的需要。
所谓“尊重需求”就是在追求社会等级或社会权力,以及追求分配资源的权利,这样就不必委曲求全的去央求别人来达成残弱化自身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繁衍需求。
这也表达的是,你无论是在血缘群团,还是非血缘群团都有一定的地位,你能基于这个地位获取对应的资源,以及拥有分配资源的话语权。另外,尊重需求你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外在服饰、地位、以及提供的价值,从而达成的被人需要或被人选择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你分配资源权利的程度。尊重的需要,多强调的是个体在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优势,而这种优势又直接决定着上述的三项基本需求和归属需求。
譬如,任何的女人脱掉衣服或穿上同类型的衣服,其实没有任何差别,而一旦有了各色的衣服、装饰,不同的外表差别就表达着繁殖能力程度的差别以及社会层级的差别(社会层级意味着掌控的资源多少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使得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要更受人尊重,被选择的概率也会更大。
所以,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是有所归属,而不是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所处的位置和提供的价值来换取自身之所需和应对未知的风险和威胁。
譬如说,霍妮认为,儿童为了应对基本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孤独感和敌意感,就特别想强烈的被人需要、被尊重。因为被需要、被尊重意味着能有所归属,能获取足够的资源,能共同应对种内种外威胁。
六、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着重表达在人类阶段,因为已经残弱化的人类凭借个体自身已经无法满足自身的生存、安全和繁衍,这就必须非常积极的融入社会,而这积极融合社会就需要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你必须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然后在社会中让其他人觉得你被需要,由此你才算真正的融入社会,如此你才能更好实现对应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繁衍需求,甚至是被众人歌颂和仰望。
也就是说,越是后衍的人类就越需要有一个自我实现的臆想型内在驱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志向”,其原因就是个体要想更好的获得基础需求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就必然要对这个群体有付出、有贡献。
所以,所谓的“自我实现需求”只能指的是自我极残的社会消融或社会实现,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种阶段就必须大量的调动个体的潜能,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和群体的存在,这也才有了所谓的自我实现需求。
可见,谈及“体外需求潜意识”其着重涉及的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毕竟越是后衍的个体就越需要将自身跻身于“社会”才能实现稳定的存在和存续。
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本身也是“体内无意识”在体外的具体表达,就是任何体外的个体其实同样是受到整体的约束,只是说体内的组成单元是严格被DNA控制的体质性状决定,就单个细胞、组织、器官而言完全是被DNA和外在生存结构限制。
但对于体外的个体,特别是人类阶段的个体,则着重是通过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实现,同时这种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本身不仅是为了达成个体的存在和存续,也是为了达成整体的存在和存续。
总的说来,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需要从两个角度谈追究:
其一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繁衍需求的“体内需求潜意识”(安全需求表达在情绪中枢拓扑结构);
其二是组成单元所必须遵循的社会秩序,即不自觉的具备“体外需求潜意识”,包括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应的“社会约束”的体外需求潜意识,就个体而言这也是一种内在驱动,只是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塑造和影响的。
而无论是马斯洛,还是王东岳先生,都没有从体内需求潜意识和体外需求潜意识两个方面去追究,即是说,没有区别组织、器官、系统等遵循的体内需求潜意识与生物个体在体外表达的“体外需求潜意识”。这就使得既往的“体内需求潜意识”或“体外需求潜意识”被杂糅到了一起,自然也就无法说清“潜意识之全体”。
【事实上,弗洛伊德的“自我本能”其实指向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乃至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由此才能构成“自我本能”的全部,而“性本能”则指向的繁衍需求,有此完全内在驱动序列之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才得以完善。所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并未直接谈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乃至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是直接囫囵一团的以“自我本能”去表达,这就使得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种“自我本能”。而关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其实其根本指向的是文化属性或狭义人格,这是外在生存结构、社会群团规则和文化,以及社会分工赋予个体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属性或狭义人格,但是荣格却是说不清楚也说不完全。(具体关于文化属性和狭义人格的内容参考《物演人格论》中的相关内容)。】
综述之,所谓“潜意识”指向的是“内在驱动序列”。
而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你任何的“感”、“知”、“行”的发生一定奔着某种终极方向,你的“感”、“知”、“行”趋向这个方向,你才能实现个体自身和群团的存在或存续,这就是“潜意识”所要追究的问题,即基本的内在驱动序列。
但如果我们不去思考一切“感”“知”“行”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那你无论如何也说不清何谓“潜意识”,因为潜意识就好比是一个“知”和“行为”终极的基本标的,按照这个基本“标的”才能实现自身、群团或物类的存在和存续。
而且,“潜意识”对应的需求也就成了任何生物得以实现残弱化存在的个体和群体存在、存续的基本法则,这完全不由任何个体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先天残弱位相以及外在生存结构的“必须和强迫”。
摘自桡哲著《狭义心理学》
转发本文章即可加入
杨宏老师的《物演通论》高阶研修
还可获得《物演通论》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