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是虚构的源头。一位虚构人物的萌芽,通常源自于创作者脑海中的一个幻想。作为高等智慧生物,人类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作;随着时间的流动,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处于活动的状态中。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将精神世界活动的过程称为意识,心理学的定义就是“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和描述”。意识的状态也可以进一步进行解释和区别,知觉、思维、情感、意象和欲望等心理活动,都属于是意识的不同状态。幻想,也是人们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一种活动,属于意识的一种状态。

人类似乎天生就拥有幻想。当人类还是母亲体内的胎儿时,大脑就已经开始发育,拥有了建立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雏形。在出生时,婴儿拥有的脑细胞数量大约为100亿至180亿,已经初步具有了听觉与视觉。使用自己的听觉与视觉,婴儿能够认识自己的食物和玩具。如果有人故意将婴儿的玩具拿走,并且藏匿在婴儿看不见的地方,婴儿有可能就会因此哭闹。尽管无法通过视觉看见自己的玩具,但是婴儿仍然能够通过大脑进行想象,感知到玩具的存在。婴儿也同时想象着自己拥有玩具的舒适状态,所以企图通过哭闹的方式重新获得玩具,从而让现实的状态与内心想象的舒适状态互相吻合。

处于一两岁的儿童咿呀学语,有时他们并不是在于其他人交流,而是自言自语,在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了解、想象这新奇的世界。在长大到3~6岁时,脑神经网络快速发展,儿童开始学习和掌握控制注意力和自己行为行动的方法。稍大的他们已经能够将玩具想象成为真正的汽车或动物,并且模仿它们发出对应的声音,这是该年龄段儿童所独享的一种幻想游戏。一位6岁左右的人类,他的大脑容量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95%左右,已然拥有了充分的资源进行天马行空的自由幻想。如果说大脑中会有一股力量,想要试图约束或遏制幻想,那很有可能发生在前额叶。前额叶负责的是调节情绪、控制冲动、制定计划等理性的思考工作,但是掌管理性的前额叶发育较晚,甚至要到成年以后才能完全成熟。正因如此,人们在儿童时期往往想象力丰富,在逐渐变得理性的成长过程中,不计其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已然在人们的脑海中涌现诞生。

现实的事物是幻想的素材。人们通过幻想所创造事物,并不需要符合现实世界的自然法则。因为破除了现实世界存在规律的桎梏约束,幻想的内容大可以无拘无束,随意自由。只不过,无论如何恣意妄想,幻想仍然无法完全凭空产生;所有的幻想产物,仍然可以追溯到现实世界存在的事物作为资料。幻想的产物,可能是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组合,例如,传统的龙作为一种大众幻想产生动物,就是由多种现实的动物组合而成。幻想的产物也可能是将一种物品的属性,附加于另外一种物品的身上,叠加组合而成;例如粉色的大象、发光的饼干、飞行的苹果等等。

一个人用于幻想的素材,来自于他作为单独个体的见识与经验。古代的农民幻想同一时代的皇帝生活,认为皇帝耕地劳作使用的是金锄头——组成该幻想的素材,就受限于农民个体的见识与经验。这位农民也无法幻想产生现代社会人们所使用各类高科技产品,因为幻想的素材也受限于整体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体人类认识的自然事物、发明创造的人工事物,也进入了人们幻想的素材库中。

幻想的过程,包含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间层次,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逐层展开。第一层次是现在,在某个愿望未能得到满足的时刻,人们产生了幻想的需求,并且驱动思绪开启幻想;第二层次是过去,思绪会开始从过去的时间中搜索类似的经历,找到某一次获得满足的体验,接着试图重构那些能让自我获得满足的条件;第三层次是未来,思绪假设自己又一次获得条件,让愿望得到了满足。一次幻想的过程,例如,现在感受到了饥饿,想到过去曾经吃过了一颗苹果获得了饱腹感,于是幻想中有一颗苹果出现在了面前。

相较于如何展开幻想,人们更难解答的问题是如何停止幻想。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幻想具有补充功效。一个在现实中就获得了满足的人,不需要进行幻想。对于幸福满足的舒适状态,人们的内心会有不自觉的设定和预期,而现实情况却往往并未达到该状态。幻想,就如同一个可以快速展开的气囊,被用来填补美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幻想是一种极容易达成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治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短暂逃避痛苦的现实,或是满足无法获得与实现的愿望。在人们内心濒临崩溃的边缘时,或是即将被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阴影笼罩时,幻想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缓和作用。当人们进入了平静舒适的状态后,稍作回忆或思考,也不难发现,有些幻想的行为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发生,就像是大脑悄悄地给自己服用了一颗能够缓解痛苦的解药。

一部分幻想人们内心的解药,也有另一部分幻想会被人们用于交流表达。比起理性的成年人,处于儿童时期的人们,更乐于分享与描述自己的幻想内容。一方面,儿童有充分的时间用于肆无忌惮的幻想,产生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儿童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与观察世界,他们不存在理性逻辑的约束,可以在无压力、无目的的情况下,对并不存在因果联系的幻想内容,进行即时的表述。一直到青春期时,为了强调自我的存在感或引起关注,人们大多都会存在一股冲动,想要表述一些虚假的谎话或者是狂妄的想法。为了让编织的谎言变得可信,人们甚至会刻意地对幻想进行加工与塑造,使得自己的表述更具有关联性和逻辑性。事实上,这类无伤大雅的谎言,甚至可以被定义为是创作与塑造虚构世界的一种粗放方式。成年后的人们主要的任务变成了改变世界,对于幻想的表达,也会带有更强烈的目的性。表达幻想或是为了在社交关系中实现某个特定的目的,比如解释复杂的因果关系及事物原理,或者仅仅是为了博取美人一笑。

不论是在人类群体的进化过程中,还是在单独一个人类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使用语言表述幻想,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重要行为。只不过,或许是因为语言还具有其它神通广大的能力,使得表述幻想的功能并不显得突出夺目。“虚构”本质上可以定义为,是使用语言表述幻想的一种行为,在广义的层面上,每一个人几乎是天生就具有虚构的能力,也经历了无数次虚构的行为训练。由此可见,创作内容作品与塑造虚构人物,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和具备的技能。人们所需要做的是理解和觉察自己的幻想,并且找到适合的方法、利用有效的工具与模型,让自身的潜力得到真正的发挥。

幻想是每一个人内在的私密行为,人们大可以沉浸其中自得其乐,而不做任何解释。不过,不乏有一类人乐于与所有人分享自身的幻想,他们会孜孜不倦地对幻想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且大大方方地做出表达。幻想的分享者在获得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同后,也将拥有专属于他们的社会身份——艺术家。

举报/反馈

展又新XYZ

16获赞 2粉丝
11年策略/营销/传播领域,5年人工智能/科技行业,曾是院内人士,现为独立撰稿人。边读边写,理解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