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敏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目前,农村青少年儿童手机沉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且亟需关注的问题。过年期间,一个炕头,七八个年龄在4岁到18岁不等的孩子聚在一起,各自抱着一台手机沉迷其中,看动画、打游戏、刷视频,一看就是一整天,身边的家长们还频频感慨:“现在的孩子,根本管不了,一块手机就着了魔。”这是笔者回乡走访亲戚期间经常看到的画面,也是当前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将以回乡期间所观察到的身边典型个案展开分析,因为今年过年期间表弟所表现的极端行为,更是让笔者想进一步了解农村青少年儿童为何会如此沉迷手机。

(一)亲戚眼中的“网瘾少年”

坐标山东潍坊安丘一村,笔者的表弟小浩正处于高二,就读于市区的寄宿学校。初中便开始寄宿的小浩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但随之而来出现的问题就是手机沉迷。寄宿学校手机管制非常严格,所以在校期间小浩的手机大部分时间都被班主任管控着。因此一到假期,小浩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来玩手机,每天往往都是起床便开始玩,一直玩到睡前,一天最多也就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吃饭。今年过年期间笔者一共跟小浩见了三次面,但每次见面仅仅是打个招呼,每次笔者试图提出话题发起聊天,小浩或敷衍或逃避,三次见面总共交流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而小浩更是因为手机沉迷问题在亲戚面前跟舅舅舅妈爆发了两次激烈的争吵,一次是因为在打游戏所以没有按时上桌吃饭,另一次是因为玩手机不去客厅跟亲戚打招呼聊天。舅妈因为小浩的沉迷行为生过很多次气,并且总是在亲戚面前说小浩没救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管怎么说。而听舅妈说小浩在学校成绩严重下滑,从六百分跌倒四百分,并多次表示在学校里提不起精神来,假期也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学习甚至借口逃补习班,情绪上也表现易怒、易冲动,过年期间小浩在跟舅妈吵架的时候,笔者多次听到小浩发出“少管我”“别管我”以及“不玩手机干什么”等喊叫。更让亲戚们觉得惊讶又好笑的是,过年期间唯一一次小浩主动帮着端菜收拾桌子还是因为他想往游戏内充钱。经过这一系列行为,亲戚眼中的小浩孤僻易怒、封闭懒散、叛逆且学习很差,典型的网瘾少年形象,而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不言而喻,完全归咎于小浩自己中了“毒”,平常玩手机打游戏完全不控制,小浩也成为各位家长劝诫小朋友的负面案例。

在笔者看来,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小浩,家庭还未完成帮助其走向更成熟的任务,且其本身的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也易出现极端情绪化,所以小浩一系列问题行为的成因当然离不开小浩自身的原因。但问题行为的存在并不是单线导致的,我们总是想探究问题背后本质的原因。笔者认为,每个青少年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总是具有潜能、发展和转变力量的,是可塑造的。对于沉迷行为而言,显然不能孤立地从小浩这个成瘾者的个人身上看问题,而应该把目光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上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儿童自身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个孩子沉迷行为背后的家庭因素。

(二)家庭内的“暗流涌动”

一是家庭互动关系的转变。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内部的人与事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对其他家庭成员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笔者认为,小浩的家庭环境与家庭互动关系是导致其出现沉迷行为的一大重要原因。小浩的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和奶奶、父亲和母亲、小浩跟弟弟。自从小浩五年级,也就是弟弟出生之后,小浩的父亲便开始外出打工,每年仅逢节假日会回家,回家时也会给小浩带礼物,小浩的手机跟平板都是父亲买的。但跟之前逢年过节带着小浩出去玩的日子不一样的是,父亲近几年因为忙于在外工作,缺乏对小浩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心,也缺乏沟通。母亲在家附近纺织厂工作,因为计件所以每天工作时间较长,有时候会经常加班。小时候母亲溺爱小浩,对小浩的要求尽量满足,小浩小时候很依赖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是成长阶段的青春期心理影响,加之手机沉迷越来越眼中,小浩人也变得沉默寡言,母亲的关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唠叨,所以小浩跟母亲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当小浩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母亲会经常说教小浩,但并不起什么作用。小浩父母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小浩的需求,但是父母平时对小浩的陪伴、管教较少,小浩自小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浩的弟弟出生以后,父母对小浩的关注更少了,父亲回家的时候也是花费较多时间陪伴年幼的弟弟。母亲也忙于照顾弟弟与工作,对小浩的关注往往倾向于唠叨,甚至有时候一言不合就打骂,对其需求、感受都不太了解。父母对小浩的关怀、引导与关注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满足较少,并忽视了亲子沟通,父母对小浩愤怒的指责导致其愤怒、消极的回应,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果关系。弟弟出生以后,父母与弟弟之间形成了新的三角关系,小浩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由融合转化为紧张。笔者接触小浩发现,随着弟弟的年龄增大,小浩也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尤其是过年期间有几次父母承诺的陪伴出行被迫取消,小浩也便变得越来越不参与家庭活动,每次父母出行甚至过年走亲戚期间小浩都选择留在家里玩手机。

行为的背后总是有其目的和功能的,对于小浩的手机沉迷问题而言,其不加控制的上网、沉迷游戏的行为从总体上说是为了平衡和适应上述家庭关系。小浩的手机沉迷行为让全家人都非常抓狂,有时候全家人都会时刻关注小浩是否在上网玩手机,不管是说教还是打骂,小浩通过网瘾行为让自己重新成为了家庭关注的中心。父母的责骂可能很让小浩受伤,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小浩也通过父母的责骂证明了父母是在乎他的,这比被家庭忽视要好得多。小浩的手机沉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是为了重新得到父母的关注。身在农村,缺少玩伴,娱乐活动匮乏,小浩与其家人又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交流,这促使小浩倾向于从游戏中网络上寻求认可和支持。家庭互动关系中的控制、压抑、暴力、冷漠、偏爱、疏离及其造成的创伤都有可能成为农村青少年儿童手机沉迷行为的动力因素。我们应将着眼点放在家庭关系、家庭互动模式的改善上,而不是紧紧揪着个体的问题不放。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扭曲。小浩父母对他的学习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家长的期待与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小学期间,因为村内教育资源落后的问题,小浩被送往市区的小学就读,每天早晚来回坐校车,中午在托管机构就餐休息,但小时候母亲每晚都会辅导小浩学习。小浩小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六年级暑假小浩的父亲给小浩买了第一块平板电脑,小浩便慢慢开始接触网络。初一上学期父亲母亲还害怕小浩不适应寄宿生活,便给小浩买了一块智能手机让小浩带着上学,以便随时给家里打电话,初中在校期间小浩玩手机的情况不得而知。但是疫情开始,学校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母亲难以辅导小浩完成初中课业,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白天工作比较忙且晚上有时候还会加班,爷爷奶奶也不会管小浩学习的事情,网课学习的小浩失去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失去了管控,听小浩母亲说,老师授课期间小浩也在玩手机,不听课也不写作业,老师布置的任务少有完成,每天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高达十二个小时。疫情防控常态化时,小浩放假回家也不跟家里来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只是在屋里跟同学连麦打游戏或者看短视频,有时爷爷奶奶让小浩放下手机去学习、吃饭,小浩非但不听还进行言语的顶撞。在母亲规劝无效之后,母亲强制便没收了小浩的平板电脑,之后小浩甚至出现了绝食、殴打母亲索要手机的行为。听舅妈说,假期有一段时间小浩晚上不睡觉,等父母睡着之后偷偷玩手机,玩到很晚,然后第二天白天再睡觉。高中之后,每次放假回家以及寒暑假期间,小浩在家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玩游戏、看视频,渐渐沉迷手机。

父母教育观念出现误区,父母把手机沉迷行为归咎于小浩本身的问题,远离了问题产生的实质。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受当代思潮的影响下,小浩的父母认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对小浩的期望以及要求较高,但是要么不管、要么严苛的教育方式反倒造成小浩的抵抗心理。看到小浩一天天沉迷手机,父母反而更加严厉,但其实在当游戏的诱惑和繁重的学习无法兼顾时,当代青少年自身就很容易陷入焦虑,而来自家长的期待、鼓励和信任更是青少年的压力,加上家长的期待值与青少年自身努力之后的结果不相匹配时,面对家长的负面反馈与消极的教育方式,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沉迷游戏,破罐子破摔。此外,小浩的父母会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把老师作为实现有效控制的力量,在这种权威关系压力介入下,亲子关系矛盾反而会更突出。而手机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世界,往往只需要付出少量的劳动就可以取得游戏的胜利、升级等,且取得的成果会被游戏中的队友、网友所认可。笔者在过年期间,见过小浩在与同学、朋友连麦打游戏的时候会呈现很激动的状态,也会经常跟游戏里的队友交流。小浩与同学连麦打游戏的时候感受到了被关注、被认可与被支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了自我,这让青春期的小浩无法拒绝。

小浩的手机沉迷行为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反观自己的家庭也是这样的,农村父母唯名次论、唯分数论的观念很难改变,过年期间茶余饭后的谈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又考了几分又考了多少名,父母也总是期待自己的子女能够努力获得好成绩,而成绩不好的罪魁祸首要么是小孩子自己要么是手机和网络。但实际上,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么就是利用权威极端强制的管控,要么就是表面在场实际敷衍的错误陪伴,要么就是管控孩子自己却拿着手机刷视频的双标行为,要么就是归咎于另一半的教育管理疏忽,直接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夫妻之间开始吵架……且小浩的母亲经常会当着小浩本人对亲戚朋友说“惯得没数了,一点都不如xxx听话”、“考倒数,没救了”等类似贬低的话,笔者认为这种场面无疑是在虐待小浩的心理。小浩正处在青春期,渴望被别人认可,从而发展自尊以及培养自主意识,但是因为严苛的家庭管教方式,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让小浩自主意识的培养造成了障碍,小浩希望比过去获得更多的特权和自由度并试图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严格的管控会让小浩更加逆反,进一步恶化了关系,而这种公开社交场合贬低的行为也让小浩每每面对这个场合时会尴尬、不适,于是做出回避的反应。情感支持缺位,教育方式又扭曲的家庭互动关系与家庭环境氛围下,小浩过年期间表现出极其抵触与父母交流沟通,总是沉默应对与家人的互动甚至逃避与家里的亲戚朋友交流,当在面对不受控制的社交场合时,沉迷在手机中的网络世界、与手机中同辈群体的交流,会让小浩感到更加安全和快乐。

家庭是一个系统,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体。存在问题的家庭关系、互动模式、沟通方式会导致个体行为上的偏差,正如小浩家庭与小浩的手机沉迷行为。但每个家庭都有其优势与抗逆力,笔者觉得以优势为本的视角发现并让家庭成员意识到家庭潜在的优势与抗逆力,意识到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模式都是含蓄、不直接的,表达的欲望也比较低,自己的需求不会直接说出来,而且总是心口不一,且父母总是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地位,但家庭成员的方向与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有改变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的发展。一个家庭,掌握家庭主导权与话语权的是家庭的经济中坚力量,在小浩的家庭中便是小浩的父亲母亲,而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与氛围,无非兼顾好“一老一小”,在调和好夫妻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老人和孩子都要多一份尊重呵护和关心。关于“小”笔者不再赘述,关于“老”也是笔者下次返乡计划观察了解的问题。每个家庭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一些重大的挑战,家庭内健康老年人劳动能力的丧失便是其一,小浩的爷爷奶奶双双病倒后,家庭面临着怎样的失衡也有待研究。

举报/反馈

新乡土

1.8万获赞 3249粉丝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账号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