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方式?
在全球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多数人的认知方式,都是来自于西式逻辑思维,也即二元思维。更为通俗的说法是,人们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定义世界。逻辑思维的本质,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定义。
为了能够顺应逻辑思维,科学家遇到或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名,进而对这一命名进行相关属性框定与解释。这是随时随地可见的日常现象。
就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面临很多被定义的概念,并且每天都处在这无穷多的定义之中,为了美与丑、好与坏、得与失、快乐与烦恼、贫与富、体面与不体面、成功与失败等等如此多的定义而奋斗,而左冲右突。只是身处其中时间久了,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都是实际情况,不自知罢了。
基于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方式,本身其实是一种工具,主要用于工作中,如今却成为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全部。我们活在逻辑思维中,从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变成了逻辑思维“运用”我们。
毕竟是市场经济时代,逻辑思维运用到工作中是比较便捷的,但是一旦运用到生活中,就会带来矛盾的冲突,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很多烦恼。在二元对抗中,譬如否定丑而追逐美,譬如只接受成功不允许失败,烦恼是必定会出现的。然而,一个生命降生到世界上之时,何曾有美丑之别,都是灵动的婴儿;何曾有成功与失败,只不过是定义出来的罢了。一阵风吹过,一切还是干干净净。
由于逻辑思维的两个角度定义,进而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冲突;有了冲突,就会产生烦恼。二元世界是一种认知形式,但不代表是唯一的形式,也有一元世界的觉悟。
中国人的老祖宗很有智慧,说出一个“一”,即是道一之义。无论易经中的太极为一,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一个意思,将万法归于一。
将万法归于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宇宙万象千差万别,各个不同,这个世界上没有同一片树叶。就说当今世界,从区域维度上来说,有东方人与西方人;从肤色上来看,有黄种人、黑人、白人等。每个国家与地域的文化不同、习俗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就连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的想法也在千变万化。如此多的不同,但唯一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是生命体,是同一种类型的生命体,彼此可以交流、可以合作、可以互相依靠,是一个大系统。如果说彼此自性不同的话,就像化学元素一样不相容。其实化学元素不相容也只是一时,假以时日,彼此也会以能量态互为转换。万物都是能量态,都能相互影响。
万法归于一的目的是什么?
将自我的思想提升到更高视角的“一”的境界上,来慢慢破除诸多逻辑定义上的分歧,进而消除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对抗的习气,减少冲突矛盾与战斗,让世界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
之于一个人而言,当思想意识提升至这样一种自信的认知,即坚信我本是佛或人人为圣,就会在初心处,站在了“一”的高度上。如此每天坚持下去,就会在日常事务中渐渐破除诸多纷扰概念的定义,以更高维度去审视生活,自我内心矛盾冲突少了,烦恼也会变少,内心进而轻盈,一切更为从容不迫,其实已经是在修身修心了。当有一天,正信的力量超过了自身负面信息,一切冲突与烦恼将迅速土崩瓦解,二元、三元、四元乃至无穷的矛盾消失了,世界寂静,二三四消失,一也不存在了。
在中国文化智慧里,有一个词描述这种状态,就是“自在”。自在不是快乐,而是本我天赋的大自由,就是不被任何思想所定义,而可以自由定义一切,却不被框在里面的自由,是随时运用随时擦去的自由,没有痕迹。若说有了快乐,就有与之相对的烦恼,还是二元的东西。
2、观照的自在,生命本身的认知方式
从古人的智慧中能够看到,我们理应坚定一个信心,能破的法,即非真法,不过是相。二元、三元等被定义之皆能破掉,故非真。那么破除完之后,如释家所说,能够还给世界的不是我,最后所剩下的、不能还的是什么?那就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自性。自性的认知方式,是观照。
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就曾提到这一问题。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鲁国有一位叫王骀的残疾人,追随他的人很多,可以与孔门弟子的规模相媲美。有一个叫做常季的人,对于这一现象就非常困惑,这样一个身体不全的人,立不施教,坐不言谈,整天闷闷无语,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孔子作为境界很高的人,则看得很明白,说他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圣人。
这位名为王骀的身残之圣,就是不沉迷分别于世界的万象,不陷入某些小的角落里,不与外界的事物死磕,以生命本有的能力去感知世界,他回归到了生命本源,其磁场非常之强。于无所言说的时时刻刻,能够在无形之中,唤醒其他人的生命本来。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
从分别定义的角度看,万物如同唇齿相依的楚国与越国一样;而从大一的角度看,则万物一体。包括我在内的万物一体,就是与生命本身相合,无二就是本源。站在全体的视角上,用生命本有的智慧去认识世界,纤毫了了分明。
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便于我们理解。他说道:“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只有静止的水,才能够照见事物,流动的或有波浪的水照见事物则不清晰,这个“静止的水”,就是那个万物同齐的“一”。对于人而言同样如此,唯有心止于“一”,心如止水,才能够看清楚这个世界,才能够以更高的智慧去格物,在做事情的时候才不会出错。与之相比,二元的逻辑思维,就如同有波浪的水面,在彼此浪花的冲突波动下,认识事物乃至认知自我是不清楚的。
这个“一”是一个空相实相,大明而澄澈,智慧层出不穷,所用不尽,如山中泉水,汲取而频出,从不枯竭,自由自在。从这个视角看待天下之人,无不有此能力,人人本性本来如此,只是没有悟出来,修出来或发掘出来。
圣贤们的智慧,赋予我们以启示。如此看待这个世界,更当乐观而积极。无论身处何种位置,在哪个行业,做什么事业,或贫或富,生命平等为一。
富有者,能否安于富有。贫穷者,能否乐于贫穷;上进者,能否达观进取而不被外界的欲望所驱使,如此等等,生命能够安于生命。一个生命是一条河流,不是两条河流,不是分叉的河,人人以不同形式流淌而过,处在山顶的河流与山谷的河流,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