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构建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渐发生转变。从传统的“无伤病、无残疾”式的躯体健康观念,转变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健康需求;从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等多元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应当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新动态、新形势,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政策精神,培育出一批身心健康、素质过硬、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联动机制
资源整合,教育联动。将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设置专门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成立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党委书记为核心,学生处、后勤处、教务处、校医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负责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部署安排、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等工作。
建立健全校级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咨询与管理中心、院系二级心理生理健康服务站、三级心理生理健康协会、健康教育网站、校医院全天开放门诊等平台,方便全校师生共享教育资源,及时满足师生心理生理健康需求。其中,校级咨询与管理中心负责动态监测全校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院系级和三级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平台负责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健康教育网站全天候开放,提供健康教育相关课程、问卷测查、问题解答等服务。
着力构建“家—校—社”三级联动健康教育机制,吸引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建立家校互通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活动日和亲子关系主题团课等活动,面向全体家长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手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健康教育资源,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文艺宣传活动、心理生理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教育手段,转变健康教育理念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在遭遇到学业、人际、就业等多方面压力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对此,高校应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以高质量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教育创造条件。
定期开展全校大学生心理生理教育专项教学研讨会、健康教育专项工作会议等活动,引导教师端正教学态度;组织教师就现有或最新发布的有关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或政策开展围读会、学习交流会等活动,帮助教师更好掌握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新媒体平台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重视课堂教学,专注课程育人。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理健康课程与相关医学教育课程,明确课程时长、考核方式,宣传和普及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知识、医学常识、传染病防治、急救知识等。加强体育教学和训练,定期开展专题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同时,提供一对一心理生理辅导或咨询服务,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引导其学会自我调节。
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营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以任务驱动法、广播演示法、研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接受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的深度融合。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线上普及。通过与学生实时互动、在线答疑,提升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此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数据,开展针对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状况的评估、风险预测、危机干预、教育帮扶等,保障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
建立保障机制,有序推进教育工作
完善队伍保障机制,优化师资配比。在引进优秀教师的同时,为现有教师提供系统化、长时程的教育培训,指导教师科学施教、高效教学。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增设健康咨询室等,为高校大学生营造温馨的健康咨询环境;丰富健康教育图书资源,打通线上线下图书阅览绿色通道,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引进一批技术先进、测查专业的健康测查仪器、健康教育软件等,如沙盘、测查软件(SCL-90、SDS、MBTI)、学期迁移机、记忆广度仪等。
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部门要定期对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学校党政领导、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等要不定期开展教育巡检,以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手段,收集整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课程质量、学生满意度等,为后续整改提供有效参考。
落实科研保障机制,建立健康教育学科良性发展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为健康教育提供学理支持,掌握健康教育的规律和重点难点,助力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激励机制,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与教师评优评奖、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发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蔡新颖,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