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当前义务教育教学存在的十大问题

1、教育质量不均衡。生源分布“城强乡弱”“城挤乡空”现象普遍存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结果反映城乡和地域差距较大。教育的产业化、房地产绑架教育、过度的城镇化导致城乡教育愈发不均衡。

2、办学行为不规范。一是课程开设不规范。部分学校设置“阴阳课表”,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设要求。不重视思政、劳动、科学、心理健康等课程,体音美等“副科”课程边缘化,多被文化课所挤占。二是受错误教育政绩观和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学校变相办所谓的“实验班”“预录班”重点班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严重违背了教育均衡原则,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加剧了教育的内卷,损害了广大百姓的教育权益。

3、常规管理不严格。 教学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一些教师“备、教、批、辅、考”等教学常规动作变形走样。少数教师“敷衍式”备课或长期不备课,教学准备不足,授课内容随意。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加之基层某些教育体制机制不适应当前教联体改革的要求,导致有些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新课标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也对教师日常的教学常规动作产生影响。

4、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简单,课堂教学缺乏启发、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课堂氛围沉闷。新课标教育理念落实还需要继续深入推进。

5、实验教学不重视。实验设施设备和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兴趣。特别是农村学校实验设施和实验材料普遍不足,还有部分学校虽配备了实验设施设备,却不安排学生实操,仅由教师演示教学。

6、课后服务质量不高。部分学校课后服务缺乏针对性、有效性,课后服务形式单一,甚至上新课或变相补课,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双减”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7、领导干部对教学工作不重视。部分地方没有选优配强教育部门领导干部,有些教育部门领导干部重视抓项目、抓工程,对教学工作过问少、谋划少、研究少,对怎样抓教学没有思路,没有头绪。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减少教育行政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8、片面追求考试升学率现象还存在。许多市县将中高考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列入当地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对非升学考试科目不重视。有的学校明确要求,“中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采用重复刷题、题海战术、集体补习等方式“恶补”升学考试科目,导致教育内卷,学生疲惫不堪,产生厌学情绪,加剧应试教育倾向。

9、教育的形式主义泛滥。一是学校部门设置繁杂,科室众多,导致行政负担加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二是学校热衷于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迎检和会议成为日常,严重损害了教育的质量。三是教育活动被过度形式化,各种检查、评比、听课、会议、教研、交流、研讨、社团,还有什么戏剧进校园、法制教育进校园、普法进校园、文明志愿活动进校园、科普进校园、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等等形式充斥,使得教师和学生疲于应对。形式主义活动使家长和老师受到无形的枷锁束缚,各种留痕、照片留存等要求让他们感到压力重重。教育变得程序化、冰冷,缺乏创新、新意和吸引力,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的初衷被背离,激情、热情和感情逐渐被消耗,教书育人变得如同工作一般机械。教育迫切需要求真务实、返璞归真、回归本原。

10、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依然过重。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但教师负担过重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地区,多线事务下沉学校的现象仍然存在。“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我们将教师减负的焦点放在了社会事务、报表填写等方面。然而,教师负担过重的症结要复杂得多。解决教师负担过重问题要治标更要治本。尽管教师减负政策明确要求地方政府精简对学校的行政负担,但任务仍然层层加码下沉到学校,再由学校组织、分配到教师身上。教师工作负担的这一源头是基层政府不同的“口子”,本可用于提升教学、发展自我的时间被挤压。调查不难发现,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的不仅是工作的繁重,还有这些工作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教师关于工作的意义感不断受伤。

因此,应从根源治理教师负担,使教师更好感受教育工作的价值。

第一,优化协同政府机构部门设定,深化政府服务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来源“口子杂”、条线多的现状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分散有直接关系,也与地方政府机构职责重叠、分散交叉等问题密不可分。应厘清各基层部门权力和职责边界,合理统筹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减少其他条线部门对学校的非教育相关干预。精简各机构内部门、单位设置,提升政府决策效率。

第二,扎实推进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变革教师评价理念。当前,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仍较为显著。教育行政部门应引导学校注重学校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活动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合理调节与延伸,避免“刻意”地开展活动。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弱化检查、考核和评比中学校活动宣传报道的权重,引导学校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为活动评价的重点。

第三,健全学校责任立法,促进家校社互信协作。调查结果反映出学校责任边界模糊不清,以及社会力量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学校因为家庭、社会责任转嫁而陷入权责不对等的困境。应通过法律明确界定、规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保障学校自主办学有效运行,明确教师的职责空间。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协作分担机制,协同支持学生发展。

第四,以技术赋能治理体系变革,数字化支持教师工作。应明确数字技术治理的价值取向,警惕数字形式主义。引导建立工作群发布内容规范和“群规群矩”,简化、有序化群内事务流程,最大化发挥社交App的辅助和服务功能。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联合其他部门、第三方机构促进地方信息化平台建设,简化教师报表、统计、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加关注,点赞,转发,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

举报/反馈

关中刀客聊教育

8830获赞 1075粉丝
专注基础教育研究评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