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与现今“网恋”性质一致的,大概就是民国时期最时兴的“笔友”了。
“网恋”和“笔友”最大的共同特征是:二者皆是在未见面的情况下开始交往,也就是说,相比现实的恋爱,它们多少带着“虚幻”的成分。
民国诗人、革命志士蒋光慈与宋若瑜的婚恋,便始于“笔友”。
1920年夏天,在看了会刊《青年》上蒋光慈的文章后,作为青年学会骨干力量的宋若瑜便尝试性地给作者写下了第一封信。
宋若瑜是进步女学生,受过新思想洗礼的她,一直对自由的人生充满了渴望,在信里,她对进步青年蒋光慈讲述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蒋光慈收到来信后,深为这个小女子的精神钦佩,当天,他就认真给宋若瑜写了回信,自此,两人之间的交往,便正式被通过信件串联了。
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共同的革命志趣,让宋若瑜与蒋光慈有着说不完的话,虽一直没见面,但他们在信里时常互诉衷肠,且共同成长进步。
很快,两人便在信中确定了恋爱关系。
人说相爱的人,即便不在一处,时间久了以后也会引发共振,果然,两人陷入热恋后,竟然经常莫名其妙有相似的经历。
此时的两人虽一个在俄罗斯留学,一个在国内求学,却经常有相同的遭遇,因为常写进步文章、参与学生、群众运动,蒋光慈经常在国外遭到政府的通缉。
而与此同时,宋若瑜也因为在国内组织“女子同志会”、编辑出版《女刊》杂志,而时常面临当局的迫害,相同的命运,让两颗心联系更紧密了。
生活的窘迫面前,弱女子宋若瑜身体开始不堪重负,在革命生涯中,她不幸染上了肺病。
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肺病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疑难杂症,因为肺病和现实的关系,有一段时间,宋若瑜萌生了与蒋光慈分开的想法。
在亲眼见到好友的婚姻悲剧后,宋若瑜甚至对婚姻产生了恐惧,随即,宋若瑜主动切断了与蒋光慈的联系。
此时,两人虽一直未见面,但实际交往已经持续了四年多,茫茫人海中好容易遇见真爱的蒋光慈岂会轻易放弃?回国后,蒋光慈通过各方打听,再次与宋若瑜取得了书信往来。
了解到宋若瑜的真实想法后,蒋光慈开始在信中施展自己的“劝功”,他在信中开始就宋若瑜进行轰炸,经过他的一番劝解,宋若瑜在回信中寄来了自己的照片。
收到照片后的蒋光慈开心极了,他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她又坚定了与自己在一起的决心。
继续持续通信很长时间后的一个夏天,蒋光慈提出见面,但此时的宋若瑜却有些胆怯了,她害怕一见面,本来有的感觉就断了。
实际,此时的宋若瑜也已经习惯了这种不见面的恋爱,她似乎还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中的蒋光慈。
了解到宋若瑜的想法后,蒋光慈在信中写到:
  • “凡是一个人过于恋爱某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起许多疑问,发生许多猜度。不过亲爱的,你可不必有这样的疑问;你倘若相信自己能永远地爱着僧侠(蒋),那同时也就可以相信僧侠能永远地爱你了。”
蒋光慈的这封信,就是打消宋若瑜的疑虑:我承诺,只要你能爱我,我一定也会永远爱你。随后,下定决心的宋若瑜便下定决心与蒋光慈从“信上”走到现实。
1925年7月,以书信方式相恋了6年后,宋若瑜真的鼓气勇气去了北京,宋若瑜抵达北京那天,本有工作的蒋光慈竟不顾一切地“逃离”了工作岗位。
火车站的月台上,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人群里,她穿着玫瑰的旗袍和乳白色的背心挤在人流里,只一眼,他和她便几乎同时认出了对方。
他和她,都是自己心中想象的样子。四目相对时,他和她都极力压制着内心的无限激动。良久后,他才缓缓走到她身边。
相恋了六年的人终于第一次来到了自己眼前,这场景,怎不让人激动不已,两人见面后,便在旅馆有了第一次短暂小聚。
因为蒋光慈尚有工作在身,仅仅几小时后,他便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匆匆初见的宋若瑜去了张家口。
这短暂如烟火的相聚,让宋若瑜有些没反应过来,有几秒,她甚至恍惚是在梦里,蒋光慈离开后,她独自看着偌大的北京城,思绪久久不能平息。
而就在两人见面前,宋若瑜的母亲便已先她一步到达了北京。宋母此番前来,就是来探探女儿自己相中如意郎君的具体情况。
宋母始终认为,通过书信结识的“恋人”,因为缺乏现实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因此,她对两人见面一次就谈婚论嫁的行为很是反对,通过打探,宋母得出的结论是:这种不在现实里的爱情,果然不靠谱。
宋母了解到:蒋光慈曾在老家有过婚约,这婚约虽已退,但宋母却依旧想探究始末。
毕竟,自己嫁女儿,必须搞清楚,万一嫁给不清不楚的人,那还了得,于是乎,未来丈母娘决定:彻底清查蒋光慈订婚事件。
半路杀出来的丈母娘,让蒋光慈痛苦不已。他感觉到了来自丈母娘的深深不信任,却又不可奈何。
命运总是如此地喜欢开玩笑,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偏偏半路杀出拿棒子的岳母娘。
剩余49%未读
最低0.81元/天订阅作者, 解锁全文
举报/反馈
记者李满
1010条
专属内容
15条
每月更新
9条
精华内容
立即订阅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