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培养孩子自律是关键,但需克服孩子的惰性和父母的惰性。培养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基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特征不同,家长需有针对性地教养。成长型父母是教好孩子的重要条件,需持续学习和调整教育方法。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自律的孩子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孩子一定自律。

我们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或许只差了“自律”这个距离。

011.教育最大的错觉,是认为孩子会自觉

网上曾有人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条方法,然而评论区的家长们却纷纷留言:

“内容不错,但让娃做到太难了。”

“别说十条,我娃能做到第一条就不错了。”

这还真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培养孩子自律,实在是太难了!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写道: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父母一放养,孩子就“放羊”。

不要随便放养孩子,也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动自律。

而且,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不仅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有时候还得克服父母的惰性。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每次假期,刚开始的几天,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各种学习的自律表格,想着努力一假期,开学惊艳所有人,结果坚持了不到一周,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

每次陪孩子参加各种打卡活动,一开始,朋友圈整得热火朝天,可不到一个月,就偃旗息鼓了;

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放弃。

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我们做父母的都做不到,更何况孩子呢?

022.自律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心理学中,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们因为喜欢,才去做一件事;外在动机,则是我们会因为某个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个行为。

年幼时,我们容易受外在动机驱使;而越长大,越容易受内在动机的影响。

从外在到内在,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习惯的过程。

所以说,培养孩子自律,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养成习惯。

李玫瑾教授曾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当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后,再从这些习惯中收获到好的结果,才能加深内在动力,进而形成自驱力,自动自律。

033.做父母,是有期限的

孩子小的时候,依赖父母,信任父母,这个时候是教养孩子的黄金期,父母的话,孩子还是能听得进去的。

但等孩子长大,发现孩子出问题了,再想要回过头教育孩子,恐怕就为时已晚。

别等到孩子羽翼渐丰,才后悔当初对他过度放养。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后天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非常重要。

这些影响里,有生物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其中社会性的影响,在孩子成年前,更倾向于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行为塑造。

而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不同。

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养,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于这些,人民日报曾总结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征和养育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044.想教好孩子,就要做“成长型父母”

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会发现,一些当下的困惑,都能从以往的教育中找到答案。

尤其在了解过儿童发展心理学后,就会明白孩子目前的问题,都藏着以往家庭教育的失误。

比如,严重的青春期叛逆,很有可能是小学阶段被管得太严了。或者,在幼年时没有被尊重过独立性,没有得到尝试的机会。

所以,家长朋友们可以结合我们的疑问和目的,在表格从中寻找答案。而且,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段,和个性特征做好教育规划——

1、小学一到三年级,孩子的自控力普遍不强。这个阶段家长最需要耐住性子,做好规划者,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习惯。

2、四五年级,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增强。这个阶段,家长可以从规划者转为引领者,邀请孩子参与到养成好习惯的规则制定中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

3、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这个阶段,父母可以从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为陪伴者,把关注点多放在孩子的心理变化上,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节奏和生活的变化。

4、初二到高三阶段,孩子完全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他们自主意识非常强,如果此时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态度稍有强硬,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叛逆心。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角色可从教育者转变为旁观者,从侧面给孩子建议,多鼓励、多尊重、多肯定。

有针对性地养育,才能事半功倍。

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放养中长大的。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离不开父母日夜点滴地托举。

举报/反馈

邵七七1990

75获赞 22粉丝
还没有填写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