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郭云鹏,山东曹县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
安作璋先生是曹县人,我也是曹县人。
安作璋先生是研究历史的,我也是学习历史的。
每次有家乡人问我在做什么,我都会介绍一下历史学,并特别介绍一下安先生。但是,大家对历史专业的印象总是考古挖墓、秦皇汉武,对安先生则几乎不了解。
安先生是研究“秦皇汉武”的大家,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是山东史学界的泰斗,还是中共十三大代表。这样的老人,曹县人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最近回家与同学聚会时谈到此事,我有义务介绍一下安先生。
安作璋先生
安作璋先生是曹县出来的历史学家
安先生1927年生于山东曹县,祖父和伯父都是清朝举人,父亲安景参是清末秀才,安家当时在曹县属于书香门第。据说,最早在安家大门楼上悬有“世科第”三字牌匾,由清光绪朝吏部侍郎汪鸣銮书写。大门上常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对联,作为家风家训。
安先生幼承庭训,在本村上过初级小学,后来考入曹县高级小学。当时省内高级小学并不多,很多县城都没开设,曹县作为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县,特别设立了高小。安先生小学毕业后,在山东十四联中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来就碰上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受日军扫荡影响,当时各类正规学校停办,安先生拒绝到汉奸承办的学校读书,所以只好又在乡下接受了六、七年的新式私塾教育。
当时曹县的新式私塾教育,除了读四书五经,还开设了外语、科学、算术等新科目。这些私塾里的老师,除了有前朝秀才外,不少是曹县籍返乡的大学生。安先生在那个时候便把“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读了好几遍,还通读了《资治通鉴》,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基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安作璋先生随流亡师生离开家乡来到皖北,在没有接受初中教育的情况下,直接考入山东省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当时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疥疮、疟疾等各类疾病流行,不少学生因此丧生。安先生也因居住环境恶劣,患上了关节炎,加之缺乏治疗,双腿留下了残疾。但安先生志向坚定,194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齐鲁大学。上大学时每天读书到半夜,几乎没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最终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安先生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历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前后执教近70年,一直到90岁高龄仍坚持给研究生授课。
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奖学金启动仪式
安作璋先生专注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30余种,发表论文100多篇。他亲自教授的历史系、政治系和中文系学生多达万人以上,还先后培养了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可谓是著作等身、桃李天下。安先生的代表作如《秦汉官制史稿》《刘邦评传》《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等,每一部著作都倾注着安先生的心血。他与熊铁基先生合作完成的《秦汉官制史稿》,从选题到出版,前后五易其稿,历时十载,最终成为经典。
安作璋先生著作书影
山东省委原副书记王修智是安作璋先生的学生,他曾说:“安先生完全以历史学家的严谨眼光来关照历史人物和事件,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评价历史的得失,丝毫不去迎合某些人物传记中泛滥的各种媚俗倾向,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和敬佩。”
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则这样评价安先生:“有的人讲课,把简单的道理讲复杂了,让人越听越糊涂;有的人把深奥难懂的道理讲得通俗明白了。安先生的课属于后一种。他的课厚积薄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顿开茅塞、恍然大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这些成就和评价,足以证明安作璋先生是曹县出来的大历史学家,也永远是曹县人的杰出代表。
安作璋先生值得曹县人了解和纪念
安作璋先生的人格和成就,毋庸多说,网上一搜便能看到大量报道。而我想说的是,安作璋先生一直心系家乡,曹县人应该知道自己家乡还出过这样一位大学者。
陆游《回乡偶书》说自己“乡音无改鬓毛衰”,安作璋先生一辈子都是说曹县话,甚至不少学生喜欢安先生用曹县话讲历史,觉得那样有味道。我之所以知道安先生始终未改乡音,不是因为我曾当面受教过安先生,而是因为一次采访。
我在曲阜师范大学读书时,曲阜文物局彭庆涛老师就告诉我山师大教历史的安作璋先生是曹县人,要带我去拜访他老人家。2019年元旦前后,彭老师带着中国孔子网拍摄团队采访了安先生,而我因时间不合适没能参加。采访视频出来后,我看了多遍,安先生谈吐不算华丽,但句句用曹县话讲出来的故事和知识都有理有力。
我知道安先生的腿不方便,在采访视频中看到先生书房里的椅子还是最普通的没有扶手的硬木椅,我就想年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给老人家换把舒服的椅子。结果春节寒假结束回到曲阜的第二天,也就是2019年2月21日,我接到彭老师的电话,得知安先生昨日已经去世了。这是我的遗憾,未能向自己家乡出来的这位历史学家当面请教,而那次采访也是安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全面采访,现在已经成了重要史料。
后来我随彭老师到济南吊唁,向安先生的遗像叩首行礼,并且在安先生的书房看到一架子被翻烂了的史书和笔记。在安先生的告别式上,我看到各学术组织、高校发来的唁电,也见到了曹县民政局前来吊唁的同志,我就知道安作璋先生是一位值得纪念的曹县人。
悼念安作璋先生
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曾多次邀请安先生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授课,他就说:“六十年来,作璋同志在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名著连篇,影响巨大,享誉国内外。作璋同志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高足遍四海,桃李满天下。”
安作璋先生还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保持着对家乡的眷恋。在《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等著作中,他深挖鲁西南的历史文化底蕴,阐释曹县等地在历史地理上的重要性,这些成果至今仍是地方史志工作者的不可跨越的重要参考。
有学生向安先生请教治史秘诀,他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四个字,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三勤”是安先生的治学宗旨,安先生如是说也如是做,曾因编书劳累过度而生病,但住院期间依旧笔耕不辍。勤奋如斯者,怎能不令人敬佩。
安先生在书房
安先生经常给学生讲,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两个问题,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做人这个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从中不难看出,安先生身上有曹县人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有曹县人朴素本分的乡土情怀,有曹县人甘于利他的奉献精神。
安作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他的道德文章依旧熠熠生辉。纪念安先生这样的曹县杰出人物,其实是我们认清曹县这片乡土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发掘曹县精神的一种途径,也是我们接续建设家乡的一种动力。如果他知道家乡还有人惦念着他,该会多么欣慰啊。
举报/反馈

大众网

1464万获赞 25.8万粉丝
山东重点新闻网站、山东新闻第一网
大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