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适当有一点防御之心,可以起到一些自我保护的作用,毕竟如果一点防御机制都没有那带来的后果就是不断被骗,就是被忽悠。

就好像小品里的范伟,他不就是因为没有一点心理防御,接连被赵本山忽悠吗?不是被忽悠着买了拐,就是被忽悠着买了轮椅;但如果过度防御了,那不仅容易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还容易破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本《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讲的正是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对自己撒的谎。在潜意识中,我们不愿意直面自己遭受过的那些痛苦,心中受过的那些伤,所以我们会用其他的方式将这些伤痛呈现出来。

这本书的作者约瑟夫·布尔戈,美国的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从事心理治疗三十多年,曾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组成协会的董事会成员、官员和讲师,是热闹博客After Psychotherapy的作者。同时,他还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今日美国、《魅力》杂志、《纽约时报》的专家评论人、《大西洋月刊》的定期撰稿人。

01 在我们的心里有哪三种心理困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莫名其妙的感觉”就是我们产生的心理防御,比如我们经常会听一些人说“我一想起他就心里一把火”,实际上,那个人怎么样和你发火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就是莫名其妙地想发火。卡尔·荣格说过一句话:“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这种应对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某些想法排除在意识之外,如果这些糟糕的感受进入了意识的话,你就会觉得痛苦,所以如果你能把这些糟糕的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话,它们就不会伤害到你。而心理防御机制往往会转移或者误导我们某些最强烈的情感,导致我们做出与自身需求南辕北辙的行为,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可能会带给我们自我挫败感,甚至使我们产生自毁的倾向。

在了解十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前,我们得首先了解人普遍拥有的三种心理困扰,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这三种心理困扰来体现的。

首先就是,人类这种灵长类动物有着漫长的婴儿期和更加漫长的、依赖他人的童年期。你可以看各种动物,它们差不多生下来没多久就能跑能跳了,而我们人类却至少需要经过三到五年的成长期才行。

这是因为我们在漫长的童年期始终需要照顾,所以我们的安全感就非常重要,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就决定了我们在长大以后能不能够相信别人,能不能够在别人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接受不同、包容他人的观点,这其实都是对他人信任程度的反映。

第二,为了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生存下来,我们演化出了一系列强烈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系统能帮助我们在关键情况下开展应对,并迅速对威胁性刺激源做出反应,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反应比动物多得多,很丰富。

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最后的爆发点都在情绪方面,所以人能不能管控好自己丰富多样的情绪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些情绪都是想干活、想帮忙、想保护你,但如果你控制不好,它就会左右你,成为你的主人。

第三,终生的羞耻感和低自卑的问题,在我们心中隐隐约约地都有着一些羞耻感,都有一些自尊水平不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当心理防御机制不够用或者造成伤害时,人们才会想到去看心理医生。

也就是说,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心理防御机制是个坏东西,假如没有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日子可能会更难熬,在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内心深处最让人痛苦的那个伤害,那会让人难以忍受,所以我们会被挂一些“铠甲”让我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02 介绍十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种是压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话:“你太压抑了,你是在回避”“你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比如愤怒、内疚、误伤、性欲这些东西都可受会遭遇压抑。压抑的实质仅仅是避开并远离某些事物,把它排除到意识之外,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压抑的状况,如果你出现了无意识的敌意或者被动攻击行为,这就是典型的压抑情绪行为。

第二个就是否认,否认就是你嘴上说着“我没生气,我不生气,我有什么好生气的”“我不嫉妒,那一点都不值得羡慕”这样的话,或者你坚持认为“他肯定是爱我的”,即使你的朋友告诉你这人是个骗子,但你仍会说“他一定是爱我的”,不能够面对事实,这就是否认。

否认是对觉知的否认,指的是不愿意接受那种感觉,不愿意知道那件事的真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中。而当我们压抑这种对于需要的觉知的时候,就很容易造就成瘾性的人格,有的人总是烟不离手,而有的人总是沉迷于酒精当中,又或者是沉浸在赌博之中,这种成瘾性人格就是一种回避的方式,就是我缺少关怀,缺少成就感,缺少被人尊重的感觉。

第三个是置换,什么叫置换?比如有些女性在哺乳期的时候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喂完奶以后把孩子放下哄睡着,扭过头看到丈夫在那儿呼呼睡得正香,她就会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凭什么他在那儿睡觉,一点都不帮忙。其实丈夫睡觉并没有得罪她,是孩子的哭闹让她半夜起来,但是这个妻子觉得不能把这股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那就只好发泄在丈夫身上,所以就会跟他吵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置换。

第四个是反向形成,什么是反向形成呢?比如有的人为人师表,不断给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但是他却尽干一些侵犯女童的事,也就是他嘴上在反对的事,他却在付诸行动。正是因为他内心有这个倾向,所以他在表面上才会对这件事表现出强烈的反感,这就是一个反向形成的过程,反向形成的特质甚至能够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第五个防御机制就是分裂,这个“分裂”其实是来自复杂给我们的压力。因为普通人的头脑是很难面对复杂性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分裂就是非黑即白,比如说两个人关系好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太好了,这个人简单太完美了;可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就对他恨得要死,然后老死不相往来,直接拉黑,这也是作者说的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拉黑别人,这就是因为分裂。

第六个是理想化,理想化跟分裂听起来有点像,但是理想化的核心特点是把普通事物抬高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如果一个人特别压抑,压力很大,不愿意面对痛苦,他就愿意给自己构思出来一个完美的天堂,比如遇到了一个帮了他的人,他就会觉得这个人太好了,这个人真的很棒,这个人不一定是恋人,也有可能是同事,他把这个人的人格完美化,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没有问题的人。

第七个防御机制叫投射,作者说,投射的核心就是把痛苦发泄出来,让照料者也能够难受,引起对方的共情。有时候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本来是没什么事的,但你就是想找个由头,以此为借口发脾气。我们不愿意面对我们的内疚,不愿意面对我们的依赖情绪,就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出来。举个例子,你今天工作的时候被领导批评了,导致了你一直心情不好,所以回到家后把所有的怒气都转到了老婆孩子身上,这就是一种投射。

第八个叫控制,就是说我们用控制来逃避。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随机性,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控制不了这件事的事实,如果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是随机的,是生活的洪流,我们就会觉得太可怕了,所以不如算一卦,觉得算一卦就能让自己安心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迷信的做法,就是想要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去控制生活。就好像有的人在自残的时候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疼,疼到什么时候为止,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完全失控了,对周围的一切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需要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找到控制感,同时让自己清醒并找到感觉。

第九个心理防御叫“思考”,这时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思考不是好事吗?怎么也成了回避的方式呢?这里的思考有两种回避方法,一种叫合理化,一种叫理智化。合理化就是自欺欺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比如有的人做一件事半途而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自言自语,喜欢唠叨,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

至于理智化,它给人的伤害更重,比如有的小孩给我们的感觉似乎特别早熟,他们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是出奇的冷静,特别理智,根本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发泄,他站在那儿用超理智的方法对待生活中的事,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忽略了感受,他每天都在思考,他每天都在讲道理,但是忽略了感受这件重要的事。

第十个防御措施叫羞耻防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弱小的状态慢慢成长的,无论你家里有没有钱,无论你出身的地位高低,哪怕你出生就是一个皇子,你也是从弱小的肉体长起来的,从弱小、无助的状态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深层次的、内在的缺憾感或者丑陋感,就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不为人知的部分。

03 正确看待心理防御机制

首先我们得有能力去解除这些心理防御,有人会说“我干吗要解除呢,我这样保护自己不是挺好的吗?”但是你要知道,你这样保护自己就是在原地踏步,我们所有的防御机制都不会白白发挥作用,它们都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可能就是你跟别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你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接纳自己,知道出现这些错误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状况,防御是具有惯性的,在你接纳自己之前还有一个动作是你得觉知。当你意识到了自己的防御模式,识别出自己的惯性以后,要对防御机制保持警惕。

为什么我们的防御机制很难被发觉?第一个原因是干扰太多,我们每天生活得太嘈杂,每天总有一大堆这样那样的烦心事让你焦虑不安,心不静的结果就是人会被惯性带走。当我们没法安静、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就会遵照惯性自然地做出一些事情,这时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所以干扰太多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麻醉剂的问题,像酗酒、抽烟、吃药这些东西都会使得我们无法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让这个防御机制持续起作用,所以要想保持警惕,作者推荐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念,大家可以试着念这一段:把书放下,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胸膛的起伏,当空气迸出你的鼻孔时,留意鼻孔的不同感受。

扩张自己的觉知范围,将身体的其他部位囊括进来 ,留意你的各种感觉。如果你是坐着的,你可以感觉背部靠在椅背上的压力,如果有微风拂过,你可以留意气流接触皮肤时的感受。只有在这种正念的状态之下,我们才能够保持警惕,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是被惯性带走了还是真心想要做一件事。

然后,定位我们的情绪,比如觉察到“我此刻生气了”,我就是定位自己的情绪,很多人自己生气了就不自知,等脾气发完了,到第二天才觉得自己是生气了,所以当你的脾气升起来的时候定位这个情绪,然后记住一句话:“不要相信自己所有的感受”。

我们很多人特别容易跟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就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他欺负我了”“我觉得他就是针对我”“这个人就是坏”……当你下这样的结论的时候,实际上是你太过相信自己的感觉了,你完全被自己的感觉绑架了,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提醒大家,不要相信自己所有的感受。

然后就要保持清醒和诚实,什么叫清醒和诚实?就是本来如是。我们要过本来如是的生活,这件事就是这个样子,当你能够看到这个事物的本质时,那些烦恼、那些附加的情绪、那些瞧不起、那些委屈就都没有了,我们只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去界定我应该怎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勇气与局限性,你要想改变需要勇气,因为之前那些伤痛都被你排除在意识之外,放到潜意识里了,所以你感受不到它给你带来的挑战,但是当你要本来如是地去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要真正地去面对那些问题的时候,你就要真正地去面对那些心中的缺憾,这是需要勇气的,但每个人也都有局限性,所以要既警惕又勇敢,才能够真正地发现并面对我们的防御机制,进而拆掉无用的心理防御。

举报/反馈

汐颜悦读

1835获赞 875粉丝
爱阅读,从书里找到精华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