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耀坤
当前,社会教育领域出现诸多问题:
1.一考定前途,导致中小学不断内卷,学生学习压力大,抑郁现象增多,身体素质下降。
2.社会需要的是单科人才,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一件事做
好就可以了,而12年义务教育培养的是全科人才,造成需求脱节。
3.总分制度指挥中小学教育,对弱势科目进行补课,催生了
校外培训机构的产生,加剧了内卷,增加了家庭负担。
4.对外语过度重视,浪费了大量资源,很多走向社会有用的
知识却没有学习。
5.大学收费改革之后不断进行扩招,大批毕业生不能就业,
而大批企业却出现用工荒。
6.古人的“十年寒窗”如今变成了二十余年,超长的教育年
限将初婚年龄后推了数年,降低了出生率。
7.走向社会必备的知识,可惜学校没有教,只能自己去领悟。
8.杂乱补短教育,总想把猴子爬树的本领教给水中的鱼。
当然,诸多问题还不止以上这些,另如,教育经费投入占GDP很少仅4%,世界平均为5.1%。印度教育经费投入占GDP7.4%,虽看起来只高出我国3个多点,其实快一倍了。世界其他一些发达的国家,在教育的投入占比就更高了。德国9.3%、意大利9.7%、日本9.5%、韩国15%。(2005年)我国疆域大,西部与东部地理位置不同、城市与农村差距大,因此造成了教育极为不公。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出:截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中达到1.42万所,其中县镇高中6044所,农村高中777所,占全国普通高中总数的47.92%。
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85万人,县镇高中在校生1168万,
农村高中在校生90万。全国2000多个县,6700余所县镇高中,
容纳全国50%以上的高中在校生,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底色。
但是!这6700余所县镇高中,正面临一场教育塌陷!占全
国50%以上的高中在校生,正面临着最大的教育不公。中国最大
的体制公平是高考,但看似高考公平的背后却是极大的教育不公
平。
当省城里的名校高考近100%的一本率习以为常,拼了命的
卷211、985和清北上线率时,大量县城高中却还在思考“如何摆
脱0的重本上线率”。
2022年,广东省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314人。深圳和广州的录取人数>全省其余地市县镇之和。
2022年,湖北省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359人。武汉和襄阳的
录取人数>全省其余地市县镇之和。
2022年,陕西省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226人。西安市的录取人数>全省其余地市县镇之和。
2022年,湖南省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325人。长沙市的录取人数>全省其余地市县镇之和。
当一个城市的清华北大录取率,超过了全省剩余所有县镇加在一起的总和,意味着什么?
影响一所学校成绩好坏的核心因素,归根结底也就那么两个:生源和师资。谈及县中的教育塌陷,无非就是也就是这两个缘由。
全国几乎所有的县中,都面对着全国名牌民办高中的掐尖、省会高中的掐尖,甚至是邻省民办高中的掐尖……最终能留在县中的,要么是考不上外面高中,要么是掏不起更高的借读费用。
比生源流失更严重的,是师资的流失。更好的师资,带来更好的成绩;更好的成绩,吸引更好的生源;更好的生源,强化更好的成绩;更好的成绩,再次吸引更好的师资……如此循环往复,强者愈强,县中衰亡。
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 4305.29亿元。4300多亿的支出,中央财政拨款能流到教育基础薄弱县中碗里的,只有1.7%。县中师资流失严重,招不来好老师,不还是因为给的钱儿太少。所谓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也大都是沿着这条轨迹前行。
要想教育公平,就要给下面的城市,更多的钱和资源倾斜;
就要把上面的指标,定向投放给下面的人。
这条教育改革的道路,走得太过于艰难,并有太多的阻碍。
为什么?
它得罪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说在中国,最大的公平虽是高考。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另
一事实,在中国,最大的不公却是教育。因为当失衡的教育所培养出来参差不齐的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时,再公平的高考也会变得不公平。目前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需要努力解决,但引起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把教育推向市场提倡教育产业化,以至于引起学校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市场经济代替以前的计划经济,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改革,改革浪潮冲击着教育领域。教育的樊篱阻挡不了改革浪潮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终于被冲垮。
教育产业化的提出是指将教育领域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理念来管理和运营教育机构,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教育产业化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资金需求:教育产业化可以引入更多的私人资本,解决教育领域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设施。
教育效率:市场机制可以激发教育机构的竞争,促使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就业机会:教育产业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大量的教育从业者,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教育产业化”自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在高校全面推行,于今已有24年了。这24年来,教育被当作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支柱产业,而这一产业的现实内涵就是:涨价!每个家庭得花大钱为子女购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这种把受教育机会商品化的做法被其他非义务教育甚至是义务教育一窝蜂跟进、效仿。说到底,“教育产业化”其实就是利用公共资源赚钱,是在国家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国库充盈的情况下把教育费用最大限度地转嫁给国民。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经济研究部主任张铁明认为,“教育产业化”概念在中国被曲解了。教育产业的说法并不是说教育应全盘商业化。教育产业化也不是教育商业化,后者是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不顾教育特点的完全市场化行为。
张研究员认为,吹大“教育产业化”气泡,并把“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商业化”的;还绝不仅是理论的力量,而是实践中打着政策旗号带动地方或本位利益的不合理政府行为。不管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需要一味“收钱”的“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给教育界带来很多弊端:
逐利倾向: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机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教育本身的价值,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和教育公平性的减弱。
标准化教育:教育产业化容易使教育机构追求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忽视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产业化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一些地区和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其他地区和学校则受到限制,加剧了教育差距。
教育价值观冲突:教育产业化容易导致教育机构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与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塑造目标相冲突,可能导致教育价值观的混淆和扭曲。
教育产业化着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教育质量和公平,无法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把教育泛滥成一个产业,靠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去盘剥老百姓的汗水,这就是一个民族在变相自杀。尤其是资本介入教育行业,就失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其未来不堪设想。我国“教育产业化”先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的,全面扩招,收费上学,不包分配,自谋职业。
随后,教育产业化逐步放开,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相继推行,变成了一个谁都要想去抢的香饽饽。自实施“教育产业化”以来,我国的教育产业大踏步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却在日益加重。
教育产业化导致人们对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只顾眼前利益。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慢节奏的工程,教育者却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杀鸡取卵而无所不为。因此学校为了追求业绩,提高知名度,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布置大量的作业,以此来提高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优秀生视若上宾,对差等生嗤之以鼻。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被边缘化,成绩下滑。这显然破坏了教育和学习的连续性原则,以及教育的不公平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
教育应是:老师用自己的快乐,带给孩子们快乐;用老师的真诚呼唤,唤起孩子们的真诚;用老师的思想,影响孩子们学会思想。
教育应是:老师引导孩子发现生命的美好,享受生命的美好。
教育应是:老师带领孩子看到思维的乐趣,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育应是: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带动和感染孩子们向更高层次的生活目标追求。
教育应是:一个大朋友带领一群小朋友,去探求一个他们尚未了解的新世界。在探求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大朋友就启发小朋友如何勇敢面对;遇到难题,大朋友就引导小朋友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遇到无法走出的迷惘和困顿,大朋友会和小朋友相互鼓励和安慰,用自己的坚毅和沉着告诉他们不要气急,学会放一放、等一等,也许明天就云开雾散,见到阳光……
教育者(老师)不应只是园丁,而应该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无论什么植物,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在他们眼里都是平等的,他们都会一视同仁地给他们阳光的照耀,让他们在春风中感动,在雨露的滋润下,自由自在地在柔软的泥土里发芽成长,长成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