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郝玉帅 潍坊报道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的《怀潍县》,将潍坊人放风筝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潍坊风筝享誉世界,风筝早已成为潍坊的文化“名片”。两千年前,风筝在潍坊诞生,风筝艺人用手上的绝活,创造了许多属于潍坊风筝的高光时刻,潍坊风筝也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起落灵活的传统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潍坊各具特色的风筝中,头大身长、活灵活现的“龙头蜈蚣”作为潍坊风筝代表频频在世界亮相,精巧的制作无人不称叹。近日,大众网潍坊记者在十笏园非遗空间班墨风筝工作室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传统风筝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刘志江,他16岁时因爱好加入传统风筝扎制的行列,至今已有35年,他以传统风筝手艺人的角度,讲述了关于“龙头蜈蚣”的故事。
“龙头蜈蚣”风筝,分康派和胡派
据刘志江讲述,老潍县城有潍坊传统风筝十大世家,其中,康派和胡派最擅长制作龙头蜈蚣风筝。
胡派龙头蜈蚣的第一代传承人是胡景珠,他扎制的龙头参考借鉴了寺庙里的龙雕塑和龙彩绘画像,深度还原了人们认知当中的龙的形象,扎制风筝会用到150余根竹条,形象比较立体。在刘志江看来,胡派龙头蜈蚣的造型基于潍坊传统风筝的特点,做什么像什么,属于仿真形象。“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包括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以来,涌现出来很多龙形象的风筝,从工艺扎制的基础来看,大部分都是模仿胡派龙头蜈蚣来制作的。”
康派龙头蜈蚣的第一代传承人是康万香,也是胡景珠的邻居。“康派龙头蜈蚣是潍坊传统风筝里少有的、以装饰性为主的造型设计。”刘志江说,康派龙头蜈蚣使用120多根竹条,数量少于胡派龙头蜈蚣的仿真造像,相比较胡派而言,康派龙头的眉毛、龙鼻、龙角等部分会有一些创新性的变化。“它的绘画比较简单直接,色彩对比非常强烈,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从我们现代角度来看,康派龙头蜈蚣非常符合于现代的审美。”
龙头蜈蚣,寓意多子多福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后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渊源久远,并且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一直影响至今,龙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重的分量。
龙头风筝为什么要搭配蜈蚣的身子?据传,蜈蚣在潍坊的民间传说中是龙的子孙,而多脚多福寓意着多子多孙,多福多祥,所以选择用蜈蚣身子作为搭配。
对此,刘志江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前,一到清明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在白浪河边放风筝,当时就有很多人只放蜈蚣腰节,有放单片的,也有放串联起来四五片的,蜈蚣腰节的制作比传统的硬翅风筝难度大,但放的人并不少。”在他看来,蜈蚣属于五毒,放飞蜈蚣风筝,也表达出当时百姓“放灾”“放晦气”的愿景,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放飞蜈蚣腰节。
刘志江说,封建时期等级制度严格,“龙”是百姓们不能随意触碰的元素,随着清朝灭亡,民间风筝艺人才有了做龙头风筝的机会,加上蜈蚣腰节深受大家喜欢,拼接起来也是长条形状,所以前辈艺人们将龙头与蜈蚣身子相结合,制作出了龙头蜈蚣风筝,蜈蚣节数也会采取一个吉祥数字,如寓意着66大顺的36节,还有与数字6和数字8相关的66节、80节、88节等吉利数。
“龙头蜈蚣”风筝,还得看潍坊
“潍坊风筝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当属‘龙头蜈蚣’对全国的影响力大,不论是工艺水准还是造型,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刘志江回忆道,1986年他参加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时,在放飞现场看到了很多其他地方的龙头蜈蚣风筝。“有一些平面的龙头蜈蚣风筝,龙头并不立体,还有的龙头蜈蚣不如咱们制作的精细,只是模仿了一个外观,形似但并不神似。”
刘志江解释,在大众的印象里,龙的嘴巴比较长,但潍坊的龙头蜈蚣嘴巴从正面看近似一个方形,更像虎头、狮子头,如果将嘴巴加长,只有侧面看起来好看,正面看起来就会像狐狸或者狼,不够协调。“潍坊龙头蜈蚣的艺术特点,就是威武而不凶恶,庄重又不失典雅,给人一种高大威猛的感觉,正气凛然,符合‘老态龙钟’‘飞龙在天’‘潜龙在渊’一些成语中龙的神态。”
得出“潍坊龙头蜈蚣首屈一指”的结论,还来源于刘志江多年的实践。从学习到传承,刘志江在35年内做了上百条胡派龙头蜈蚣风筝,根据不同的节会、活动需求扎制了不同的龙头蜈蚣,但在扎制的过程中,他对前辈风筝艺人们的精巧工艺越来越敬佩。他坦言,制作过程中,自己也想过创新,加一些个人的理解,但从业的前十几年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改动。“到目前来说,龙头蜈蚣扎制的基础骨架,都离不开前辈们的扎制方法,因为风筝需要放飞,制作时需要考虑拉力重力等因素,只是可以从小的细节去创新。我对前辈艺人在龙头蜈蚣这个造型上,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巧技艺的能力非常敬佩、敬畏。”
如今,潍坊“龙头蜈蚣”风筝已然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以风筝之名,展示潍坊的耀人风姿,让风筝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与城市一起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