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刚刚,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到“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两个政策如何衔接并轨?并轨后是否意味着返贫帮扶将走向常态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进行了相关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受访者供图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脱贫攻坚政策的一个延续。我们未来长远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防止返贫,而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背后的含义就是要让低收入人群发展得更好、更快,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汪三贵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的政策必然要转向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形成常态化的帮扶机制,但这种帮扶的核心是要增加这部分群体的内生动力,而不是单纯地“缺钱发钱”。
“所谓的‘低收入’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时候都有高收入、低收入,帮扶的问题会一直存在。”汪三贵看来,当前,全国各地针对低收入人口的政策理解上存在差异。严格意义上来讲,低收入群体比刚返贫群体规模更大。未来的低收入人群会是一个更大、更宽泛的概念。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常态化帮扶也将是一个长期工作,并面临一定的挑战。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自2021年开始,设立5年过渡期,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眼下,5年过渡期已过去3年,汪三贵表示,乡村振兴时期,全国各地积极发展产业,大量的资源投向能人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这部分群体收入本来就高、能力本来就强,如果没有有效的帮扶低收入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违背共同富裕的目标。“现在很大的难点和挑战是,在扶持产业发展的时候,如何能够让低收入群体受益,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汪三贵表示,此次文件提出“衔接并轨”其实就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未来有些政策可能会延续当前的防返贫政策,把防返贫群体纳入低收入群体中,给予常态化的帮扶。简单来说,防止返贫政策帮扶人群相对少一些,但是帮扶力度大。将来‘衔接并轨’之后,帮扶的重点将向提升低收入人群、家庭内生动力和能力倾斜。”
汪三贵表示,提升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和能力,需要很多长短结合的政策,有一些可能需要跨代解决。需要从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抓起,提早干预,培育低收入家庭的人力资本和内生发展能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67万获赞 678.9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