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书像窗户,透过它,可以望得更远更高,看见更多的东西,引发沉思和遐想。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
立春之际,万象更新,本刊特推出新专栏“在读”,请全国多位名家学者谈谈他们正在品读的书,把他们读书的心得和快乐分享给读者,以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迎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天。
——编者按
小说写成音乐
王 蒙
王蒙,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2020年出版《王蒙文集》(新版)50卷,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是把小说写成音乐呢,还是把音乐写成小说?
是一种风格?流派?歧途?小说革命?无中生有?沉迷?雷电?
我曾经在某处写过另一个地方树梢的微风,而如今却找不到通往那里的路……忽然间有一种奇怪的空间感……爱因斯坦1923年曾经在那里做过一次讲座。
是的,他写到了空间,他又写到了久远而又亲切的时间。他写到“时间的宫殿与空间的宫殿”。
而且在此后,读者们读到了对于奇怪的空间感的横空出世的新感觉主义描写以后20杂志页,约三万字以后,他又重复了这个主题词,但没有再提爱因斯坦。
无知的我只知道爱因斯坦,小说里则写得完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增加了对于世界名人的敬畏感。
对了,那么爱因斯坦的讲座是在作者-38岁的时候。此西班牙作家是1961年出生的,现在他至少是63岁了。人积累了岁月和地域的记忆和想象,如果是刘慈欣,地域就包括外星球和外银河系。积累得多了,便能生产文学的反刍和慰安,感动和骄傲,文学的欣赏,旋律与节奏的温存,还有文学与艺术的较劲、咬牙。毕竟一切的往事都有它的意义与痕迹,有故事,有戏,有诗,更有不同乐器的纷繁与摇曳的乐段。
2024年1月18日,腊八,王蒙喝了包括小米、黍子、糯米、赤豆、莲子、红枣和燕麦片的粥,“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八岁以前,每年的腊八都有这样的华北俚语出现在报屁股上。腊八是农家的谷神节日。我们追求深深的地气、生活与文学,我们有时也追求天风、天云、天梦、天魂;打开一扇也许等了一辈子没有能打开的门,通向更高(能不能用一个神一点的词儿?)的生活。
喜欢喝腊八粥与喜欢西洋古典音乐是两种路数,小说里与译者的前言里时有欧洲大师的作曲家姓名与器乐演奏出现,好像在音乐厅享受交响乐,在吃过红枣与麦片之后欣赏瓦格纳与舒曼。
在2024年腊八这一天读着今年首期《十月》杂志,“全球首发”(!)·中篇小说栏目中《一种更高的生活》,作者西班牙安德烈斯·伊巴涅斯,译者杨玲,一上来就打动了我,像是一块石头,扰动心头的涟漪。
杨玲在序中说,这不仅仅是小说,作者想写的是像音乐一样的小说,作者说过“想把音乐写成小说”。如果那确实是把现成的音乐作品写成小说,是以音乐为对象的小说,和写绘画写舞蹈尤其是写建筑一样,无甚新异。但像音乐一样的小说,极有吸引力,那就是把自己的小说作品写得像音乐一样动情无言,一样纯洁透明,一样震撼多姿,一样开阔无边,一样八方四面、天花乱坠;像音乐一样穿透灵魂,深入灵魂;像音乐一样成为一个世界,成为本小说的题目——“一种更高的生活”。
一种更高的生活,用中国式的修辞与造句,那就是更高的境界、追求,是的,文中的小标题出现了“生活境界”的复合词。用终极语言来说,是彼岸,是天堂,是仙界。而用文艺学美学的名词呢?就是艺术的极致、艺术的时间与空间,是诗神美神酒神的神话,就是精神的大满贯。
这里有更进一步的向往,这里有凌虚蹈空的危难,这里有自以为是的神经质,这里有曲高和寡的碰壁,这里有难以接受的困扰。
这里追问更高的生活与文学。
这里有各式象征暗喻。这里把写作夸张为刑罚,把从文视为苦行僧献身。这里把音乐写成拦路把门的警卫。这里用高傲的艺术精英主义营造孤芳自赏的空虚。
这里还不断地提出与辨析“苏联”“俄罗斯”“俄罗斯的孩子”等字样,作者是新左翼?
也很希望对译者有了解,上网一查,杨玲名下有2717张图片,有布依族的易地大城市统战部长,有龟兹壁画剪纸艺术家,有心理学教授,有星石投资总裁……你觉得杨玲这个姓名充满活力,兴旺发达,茂盛红火。
小说、作家、音乐、杨玲、安德烈斯·伊巴涅斯,都在百花齐放。甲辰大吉。
作者:王蒙
文:王蒙图:视觉中国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